首页 -> 2007年第6期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

作者:佚名




  “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淡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界限。”这是《新教材》实验内容编排上的特点之一。新教材的实验教学内容淡化了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的区别,增添了“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家庭实验”等栏目,并要求各个学校开发校本化学实验,在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给予教师比较大的空间。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新要求,即不断学习、时时研究、善于总结,不断提高自己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提高科学探究的教学能力,有效实现新课程目标;要求学生不仅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研究化学,还要认识和体会化学实验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素养,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验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能力,同时还要拓宽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视野。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和谐、宽松、民主的环境中,自主、合作、创造性地学习和实验,让学生尽可能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玩够、想够、说够,不要强迫学生去说老师钦定的话,或者重复课本上写出的话,充分体现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3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积极开展“自主实验”
  传统的化学实验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但大多数是为验证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性质等提供“证明”或“依据”的实验,教师往往是在“讲实验”,学生则是在“背实验”,学生的实验活动也往往只是“照方抓药”,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实验目的,从而忽视了化学实验所蕴涵的思想性、探究性和发展性的功能。新教材上、下两册共设计了多处“活动与探究”,这些探究性实验不仅给学生增加了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历操作过程,而且更加侧重于探索和研究,这样的实验不是单纯地以理解知识和培养兴趣为目的,而是以实验为活动的载体,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完成科学的探究活动。因此,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 以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实验活动。只要实验条件允许,均可设计成探究性的实验,尽可能的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这样,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亲手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出娴熟的实验技能,在独立思考中才能反思悟法。
  4通过实验探究,拓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
  传统教学有很多弊端,比如说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创造。对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的了解掌握,有助于学生懂得学习化学的方法。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导致无法灵活应用知识,更谈不上创造。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求知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这个知识的来源,比如以空气的成分测定为例:从开始的燃素说到拉瓦锡进一步用天平测定,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几百年后英国科学家雷利通过实验测定空气中氮气的密度与纯氮气比较:每升有几毫克的差异,可贵的雷利没有忽视这种微小的差异,继续研究发现空气中还有极不活泼的氩气。这就是探究,探究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拓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
  教学中,以“参与创造”为宗旨,要求每一位学生亲自参加实验,在实验中学生通过动手、动眼、动口、动脑,结合实验事实和过程,认识化学要领和理论的形成并逐步培养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基础。
  教学中,可将教师演示实验,及一些学生验证性实验变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设计实验过程,模式如下:确定实验目的→学生实验设计 → 根据假设推测实验现象 → 实验探讨 → 结果分析 → 得出结论,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5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
  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做的实验,教师都应积极地让学生动手去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自己找出实验原理,设计和讨论实验方案,选取实验器材。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不仅仅是给学生提供仪器,还应检验学生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对学生实验方案中较大的涉及安全的错误进行纠正,对学生合理的建议及新颖的实验方案给予肯定和支持,尽可能提供学生实验方案中所需的仪器并指导使用。对学生实验方案中有错误但不涉及安全的问题,教师也可提供仪器让学生去实验。学生通过教师的帮助,查找原因,解决问题,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完毕,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指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自我评定:①对自己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评估;②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③在以后的实验中要进行哪些改进。最后教师评定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参与了问题的提出、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不仅学习了化学知识,而且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在课内实验时不管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以及实验习题,往往限定在课堂有限时间内完成,而课外实验不同,其种类和形式较多,内容充满实践性 、自主性、兴趣性、探索性、创造性以及应用性等特点,其价值在于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获得各种直接经验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外实验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互 补形式,是对化学实验教学的有力补充。如让学生课外完成自制叶脉书签、自制 肥皂、自制汽水以及海带成分中碘的检验等等。这样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化学实验探索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多渠道、多途径磨练学生的实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过去的化学实验教学以接受式,验证性教学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 探究式学习。课改后的化学实验教学应以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为主。务必做到“ 验证性”到“探究性”转变,注重实验的创新与实践,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 增加学生独立设计、操作实验的机会。这样,化学实验的教与学才能真正起到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作用。
  
  英语听力理解中障碍性因素及其对策
  张 琴
  
  听力是英语学习中四项基本技能之一,它是获得语言信息和语言感受的最主要的途径,是提高其它技能的基础。通过听觉领悟语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接受信息、识别、判断和理解声音信号等几个层次的心理活动。人们接受信息后,通过大脑来识别和理解每个声音信号的意义,然后作出适当的反馈。反馈的快慢、判断的正确与否,同—个人的识别和理解能力及个人的知识、经验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在实际学习中,由于听者往往难以甚至无法控制所听材料的语速、言语的清晰度以及说话者的表达特点,使得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地理解并掌握说话人的意思变成了一项具有相当难度的学习任务,那么,是什么因素使得听力理解如此“难”呢?笔者认为由下列原因造成。
  1英语听力理解中障碍性因素
  1.1语言基础知识的障碍
  听力是听和理解的总和。听力理解的过程是人们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在听的过程中,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听力理解及反应速度的差异。
  1)读音障碍。有些学生一开始就没有掌握每个单词的准确发音,长此以往,特别是对发音相近的词,不能正确辩认一些易混淆的音素,如doctor—daughter,plan-play。
  2)语速障碍。实验表明,听力材料语速慢,学生理解较好;语速较快,学生的理解效果则较差。有些学生平时所听的语言材料语速较慢,有些老师平时上课的语速也偏慢,久而久之,学生便形成了习惯,若遇到正常速度听力的材料,再加上一些连续,重读、弱读,失去爆破等语音和语调的变化以及说话者的表达特点,学生们要做到准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就具有一定的难度了;
  

[1] [2] [3]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