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
作者:佚名
参考文献
1章建中.外语教学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
2章建中.外语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3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人文注入,更显数学魅力
余志军1 王建红2
数学做为基础学科,是承载创新教育的首要学科。长期以来,数学教育的目的仅仅是弘扬科学精神,很少提及人文精神的发展,从而导致数学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的进一步失落和遮蔽,这不能不说是现今数学教学中的一大缺陷。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他们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物品中感到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新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就意味着新时期的数学教学必须以知识的整合与人文精神的弘扬为基点,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数学课堂中就要注入“人文性”,让学生获得情感交流,获得智慧和能力,从而更显数学的魅力。
1人文注入,使数学课堂流淌诗意
一次听一位语文特级教师谈到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可爱的诗心,说有位语文教师在课上提了这样一个问题:雪融化后是什么?教师的本意应该是“水”,而一个学生却答道:雪融化后是春天。感觉真是妙不可言,只有学生那颗灵动的心才能有如此诗意的答案,也只有一个词语能评价这个答案——享受!
自听了这个讲座后,笔者也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经过几年的尝试与实践,如今细数自己的数学课堂,发现也诗意盎然。
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也是圆。一学生回答:在平静湖面上投下一颗石子,荡起的涟漪也是圆的。
当让学生举出生活里的对称物体时,一女孩答道:天使的翅膀也是对称的。
认识“克与千克”时,让学生举例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一克?一学生说:我想一百片雪花的质量大约有一克吧。
认识“米”时,学生边指边说:老师,你看我身边的阳光大约长一米。
点点滴滴,片言片语,无不显示着学生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数学课堂也因之而多了几分诗意与魅力。
罗素说过:数学有着一种冷俊的美。如今,这份美在学生一个个充满诗意的答案里正慢慢的被软化,而升华为一种富有柔情的美!
有人说:孩子都是诗人。作为数学教师,在开发学生智商的同时也应该致力于培育学生的情商,激发学生的诗心。用诗意的想象为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用诗性的真善美去滋养孩子无邪的心灵。促使他们把敏锐、细腻又极富童真的触角延伸到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的热爱生活,喜爱数学。
2人文注入,使教学过程承载温情
“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所以数学教学不只是教给学生一种知识和技能,而应是以人文关怀的意识去感染学生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人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有一天红红和兰兰放学回家,半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到家时她俩都浑身淋湿,她们的妈妈为她俩各泡了一杯糖水暖暖身。红红妈妈给她泡的120克糖水中含糖30克,而兰兰妈妈给她泡的200克糖水中含糖40克,你们知道谁的糖水会更甜呢?
学生略加思索后就纷纷举手发言。生A答:“我认为兰兰妈妈泡的糖水甜,因为里面含的糖多。”很快就遭到一位学生反驳:“那可不一定,因为决定糖水甜淡的不能只看糖多或糖少,而是要看糖水的浓度。红红妈妈给她泡的120克糖水中含糖30克,里面的糖占糖水的30/120,亦即1/4;而兰兰妈妈给她泡的200克糖水中含糖40克,里面的糖占糖水的40/200,亦即1/5。显然,红红妈妈泡的糖水更浓更甜。”
笔者正想肯定第二位学生的发言时,又有一位学生举手发言:“老师,我认为红红和兰兰的糖水一样甜。”言毕,教室里发出一片诧异声:怎么可能呢?那位学生笑了笑,继续陈述她的观点:“我是这样想的,两杯糖水从理论上讲确实有甜淡之分,可是喝在两位孩子的嘴里肯定是一样的甜。因为,那不仅仅只是一杯糖水,而是饱含着妈妈爱的温情水,你们说呢?”学生听后都情不自禁的鼓掌,笔者也被学生精彩的回答所折服、动容,为那两杯盛满母爱的糖水,更为学生那颗细腻的感恩之心。
教学一旦唤醒了学生的主体生命意识,课堂便呈现勃勃生机。潜能的开发、精神的觉醒、内心的敞亮是独特个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课堂上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是视界的融合,体验的共享与心灵的共鸣,这样的课堂也使师生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和情感的恩赐。
3人文注入,使数学学习充满情趣
对小学生来说,数学是现实的、有趣的、有用的、富有挑战性的。溢满生活气息的数学,解决现实问题的数学,才能让学生感到数学的价值,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数学知识与生活的链接更让数学学习有了实际意义。
笔者上学期进行了一次教学展示,内容是国标版数学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计算课,由于设计新颖,令所有听课教师耳目一新,很有触动。大约离上课还有十分钟的时候,笔者和学生聊起了“我最喜爱的电视节目”。学生畅所欲言,而笔者在聆听过程中也知晓了学生深藏于心的喜好。一番小结后,接着说到:“前几天,老师收看了《动物世界》,介绍的是动物王国的跳远能手。你们知道动物王国的跳远能手是谁吗?”“袋鼠!”学生齐生答道。“袋鼠之所以会成为动物王国的跳远能手与它的尾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老师想考考大家,有谁知道动物的尾巴到底有什么作用呢?”这一发问,立刻激起了小孩子爱表现的天性,个个热情高涨,争先发言。有学生说是因为美丽,比如孔雀的尾巴;有学生觉得是为了获取主人的欢心,比如小狗不停摇摆的尾巴;有学生认为可以起到平衡的作用,比如高速奔跑的猎豹……课未始,心已动。学生已被老师的话题深深吸引,后面的听课教师也因学生极富想象又可爱的回答而捧腹。此时,上课铃声如期而至,笔者趁势导入:看来动物尾巴的功能真大啊!其实,在数学王国中也有带着尾巴的算式呢,小朋友想见识见识吗?闻言,学生都迫不及待的想一睹为快。……整堂课,学生都兴致十足。或许是爱屋及乌的缘故,计算对于他们不再厌烦,因为这个过程是在找寻算式里可爱的“尾巴”——余数。而且,学生对于“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的理解也特别深刻。
都说数学学习单调、枯燥,那只是因为没有注入鲜活的内涵。其实,我们的学生要求并不多,“胃口”也不大。教师只要善于把生活题材移植课堂,用生活问题激活课堂,数学课堂有了生活之水的滋润,有了人文素材的注入,则必然更加富有情趣和魅力。
大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是人类最高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当在数学教学中注入人文情愫,把课堂建设成精神的家园,情感的大海,智慧的乐园,飞翔梦想的地方,就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激起对数学的热情和喜爱,那么数学课堂会更激情飞扬、熠熠生辉!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卞信贵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既要加强学生基础性的学习,又要提高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提倡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条基本原则。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过程是课程的创新和开发过程,不再是课程的传递和接受过程;教学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全面发展的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那种独立操作的能力,那种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新本领时呈现的智慧能动性,以及独立感受事物、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欲望,这正是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萌芽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