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学习理论的新发展

作者:刘智运




  发现学习论。布鲁纳发现学习论主要包括三个命题:①自觉思维是发现学习的前奏。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rning)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②学习情境的结构性是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发现学习只有在具有结构性的学习情境下才会产生。结构(structure)是指知识构成的基本架构,在此架构中包括着某些彼此相关联的概念;③探索中发现的正误答案具有反馈价值。布鲁纳反对行为主义的强化概念,而认为反馈是学生发现问题答案时,从错误调整到正确的认知过程。
  布鲁纳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都是对行为主义的机械学习观的反对。正是由于布鲁纳的积极倡导和奥苏贝尔等人的不懈努力,才使得认知派的观点取代了行为主义的观点,而成为教育心理学的主流。尽管布鲁纳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理论的不足之处。首先,布鲁纳的学习理论较为松散,概念使用也不统一,这给我们理解他的理论带来一定困难;其次,布鲁纳的教学理论过于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这对于自然科学的学习可能是有效的,却不太适合于人文学科的学习。同时,由于过分偏重抽象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直觉思维和创造能力,而忽视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结果只培养了少数“拔尖”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影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奥苏贝尔(DPAusubel)提出的意义学习理论(meaningful learning)就是揭示知识的意义的学习,是在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性的联系。其基本观点是:①揭示知识的意义就是学习者把知识的客观意义转化为学习者自己的心理意义,成为自己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学习是用已有的相关知识(即适当观念)来理解,加工正要学习的新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的过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而不是机械的和人为的联系;②同化是学习的心理机制。同化的概念最初由皮亚杰提出。奥苏贝尔对其赋予了特定的内涵。他认为,学生能否获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在意义学习后,同化过程并没有结束,只有通过知识不断地改组和重新结合,才能习得并保持知识。奥苏贝尔的理论被称为认知—同化学习理论或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3)加涅的信息加工认知学习理论[1]。加涅是美国心理学家,被认为是行为主义学习和认知心理学派的学习理论的折中主义者。他早年接受了行为主义的学习观,但从20世纪60年代起,他开始转向信息加工认知学习观点,被认为是行为主义与认知派的折中主义者。他自己也坚持认为,他实际上不是在系统论述一种新的学习理论,而是从各理论流派中汲取所需要的成分。加涅一方面承认行为的基本单位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另一方面又注重探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心智活动。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他在对学习理论的探讨中,试图阐明学生的认知结构,并着重用信息加工模式来解释学习活动。在他看来,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代表了人类学习研究方面的重要进步。
  
  1.3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及评价[2]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期诞生在美国的心理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罗杰斯等,它对学习的主张既不同于行为主义,也不同于认知心理学,而有一套自己的看法。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性的本质是善的;人生而具有善良的种子,只要后天环境适当,就会自然地成长。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必须以整个人为对象,不能把人的心理分解成孤立的单个机能分别去探讨。因此,人本心理学对行为研究的中心理念有二:其一,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想了解人、研究人,必须从整个人着眼;其二,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需求和意愿,有他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有他自己的痛苦与快乐。要想了解人、研究人,只能从了解他对他自己和对周围世界的看法着手,必须了解人的需求、欲望、感情、价值等内在的心理状况。
  把上述立场延伸到教育上,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不主张客观地判定教师给学生什么知识,而是主张从学生的主观需求着眼,帮助学生学习他喜欢而且认为有意义的知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前提可以归纳为四个理念:①个人有绝对的自由,即个人在思想上或行动上具有不容限制的自由,否则,就谈不上发展;②个人有选择的权利,即个人有权利选择他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③个人对自己的选择负有责任,个人在行为上,必须对自由选择的后果负起责任,去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实践自己的意愿;④个人具有超越自我的潜力,即人性的潜能是无限的,人不但能感受周围世界,而且能够通过自我实现,把自己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相比,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有三点独特之处:其一,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不像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那样,把实验研究得到的原理推论到教育问题上去,而多半是根据经验原则所提出教育上的观点与建议;其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不像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那样,不对片段性行为进行解释,而是力图把握学习者整个的成长过程;第三,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不像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家那样,关注的不是知识的学习或行为的改变,而是强调教育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人性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教学过程的组织,而不是教学方法方面。在教育实践中影响最大的是罗杰斯,他提出了著名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论(Learner-center ededucation theory)。
  人本主义学习理念不仅有力地冲击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而且为我国当前的学习改革提供了一些新的观点和途径。但是人本主义学习观片面强调了学生的天赋潜能的作用,而无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过度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使教学不恰当地拘泥于满足学生个人自发的兴趣与爱好,忽视了教学内容的系统逻辑性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这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
  从上述溯源来看,学习理论各派之争,促进了学习理论的发展。而且各派的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也都各有长短。若单纯用任何一个流派的观点来解释整个学习理论,都会有失偏颇,客观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发展学习理论。
  
  2学习理论的新发展
  
  纵观学习理论的发展历史,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人们逐渐加深了对学习理论的认识。当今,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分支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成为人们关注的主流派。这是一场学习理论的革命。正如乔纳森(Jonassen)所指出的,过去的十年,见证了在历史中学习理论发生的最本质与革命的变化。当代学习的情境概念,社会文化概念是建立在跟传播学、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不同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基础上的,我们已经进入学习理论的新世纪[3]。
  
  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渊源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哲学基础可追溯到18世纪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哲学家、人文主义者维柯。他曾经指出,“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4]。近代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对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综合,为建构主义提供了思想基础。康德试图在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之间寻求平衡。他认为,主体不能直接通向外部世界,而只能通过利用内部建构的基本的认知原则(范畴)去组织经验,从而发展知识。康德创建了以主体能动性为中心的批判哲学,全面提出了主体性问题,揭示了认识的双向性运动;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身,人在建构与创造世界的同时建构与创造自身[4]。
  

[1]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