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学习理论的新发展

作者:刘智运




  5)构建新的内化点。有些新的知识,学生头脑中没有现存的内化点,也就是主体的图式(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客体,必须建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引起图式的质的变化,使主体适应环境。这种情况则是主体反映已有的认识或认识结构与客体之间的矛盾,主体要改变已有的认知或认识结构,使之更加符合客体的过程,表现为认识的发展和深化,导致认知结构质的变化。这种内化过程,难度较大,但智力是能够完成这项任务的。在皮亚杰看来,智力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一种高级机能,有机体借助于适应环境能构建新的图式,即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并能动地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所谓高级机能是指学习者将现有的图式组合成新的更复杂、更精细的图式。
  外化表现学习者的能力和素质。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和认知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学习可分为两种: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外化也可以分为两种:简单外化和复杂外化。初级学习只要求学习者知道一些重要的事实和概念。简单外化也只要求学习者解决一般知识性问题或简单操作性的问题。高级学习则要求学习者把握概念的复杂性或高深的综合知识或复杂的操作技术。这种学习为复杂外化存储了知识、能力和素质,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多样化要求。内化外化都是复杂多变的。大脑是指挥中心、是控制中心。
  一个人能力的大小和素质的高低与他的学习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内化的知识越丰富和深刻,基础雄厚,他外化出来的能量也将是很大的,表现出能力强、素质高,有驾驭复杂环境的能力,有远见卓识的水平,有大无畏的精神和充满必胜的信心和气质。
  
  3.3双向建构学习理论为研究性教学提供理论基础
  双向建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本质上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以一定的社会文化为背景,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自己新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学习具有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环境性。”[5]在大学教学中,推行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知识的引导者,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也就是说,对于学生,学习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理解,更是对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对于教师,教师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因为任何知识都具有个体性、社会性、情境性和相对性,每个学生都以不同的方式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学习不可能由他人来代替,而必须由学生本人来完成。这就是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对教师来说,必须避免传统的知识传输式教学为知识建构式教学,即研究性教学。
  在强调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必然的选择。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大学课程与教学运行的重要理念和策略。在高等教育中开展研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毋庸质疑。它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改革,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没有研究,就没有创新,这是不证自明的道理。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在研究性活动中培养。应该强调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突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来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是建构知识的主体。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高水平的思维活动中,而不只是记忆别人现成的东西,也正是因为双向建构学习理论的指导,将教育关注的焦点从教师的教学转移到学生主动对知识的建构上来,才真正唤起了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真正关注。“变知识传输为知识建构,还有利于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从而建构起深层、灵活、有效和可迁移的知识,实现知识技能向能力素质的转化。”[5]
  
  参考文献
  1张承芬.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 闵卫国,傅淳.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3 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高文.建构主义研究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J].全球教育展望,2001,(3).
  5 屈林岩.学习理论的发展与学习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8,(1).
  6 唐卫海,刘希平.教育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