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学习理论的新发展
作者:刘智运
[关键词]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内化与外化的双向建构学习理论。
[中图分类号]G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8)04-0283-08
学习理论就是关于人类学习的理论。旨在阐明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学习是怎样的一个过程,有哪些条件和规律,如何才能有效地学习等。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与西方古希腊时代,许多哲学家、教育家都对学习作了大量精辟的论述。但是人们真正将学习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试图从理论上对其加以阐述,却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从桑代克提出第一个较完整的学习理论,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是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争论的历程。
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人们逐渐加深了对学习的认识,这是一个进步。但是,“认知主义者研究学习的时候,与行为主义者有相同之处,即他们持有的都是一种客观主义的立场,强调学习当中客观性的一面,而忽视了其主观性的一面;而且,他们研究的都是经过简化了的学习,与真实的生活情境存在一定差距,忽视了学习的社会性、情景性特征。所以,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有一些学习理论家致力于拓展、加深其研究领域,对学习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探讨”[1],使学习理论有了新发展。
1学习理论的渊源
曾有许多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等对学习问题进行不懈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有影响的学习理论,形成了各种学习理论的流派。概括起来看,可将学习理论分为三类:行为派的学习理论、认知派的学习理论和人本派的学习理论。现作简要评说。
1.1行为派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评价
行为学习理论(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y)起源于20世纪初兴起的美国行为主义(behaviorism)心理学。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有二:一是将学习过程解释为条件作用(conditioning)的过程,是个体对于情境中的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因此,也称刺激-反应学习理论(stimulus—response learning theory);二是认为个体学到的行为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关系的联结。一旦这种联结关系得以建立,每当刺激出现时,个体就会做出固定的行为反应。由于在如何理解行为的具体过程以及刺激与行为关系的性质问题上,各个理论家的立场有很大的差异,又形成了不同行为学习理论,其中有三种最重要且对教育影响最大的行为学习理论:①经典条件作用理论;②操作条件作用理论;③社会学习理论。
1)经典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最早由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I.P.Pavilov)提出的。它的科学实验方法和由此而形成的一些学习法则,对于解释人类某些基本的学习现象,并在塑造人类特别是儿童的基本行为习惯中确实有其独特的作用。但是由于行为主义反对研究人学习行为背后的内在心理过程。因此,这一过程对学校教育中如何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很少有应用意义;
2)操作条件作用理论是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mer)在吸收桑代克(E.L.Thordike)的联结主义(connectionism)学习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因突出了强化在学习中的作用,并由此导致了所谓程序学习的教学模式而曾对教学改革产生过重大影响。斯金纳虽然受到桑代克的影响,但在解释影响个体操作性行为形成的因素时,放弃了桑代克的奖赏概念,而用强化概念来替代。他把条件作用中,凡能提高个体操作性反应频率的一切安排,均称为强化。产生强化作用的刺激,称为强化物。斯金纳一生中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并对各种强化程序安排的效果作了较为科学而又详细的考察。他根据强化原理所设计的一些应用性技术不仅使实验室内的动物行为发生了变化,而且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情境,他所提出的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对于提高人的学习效率和发展教育心理学都有积极的意义和推动作用。在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中强调学习的程序以及操作(自主反应)、反馈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作用,体现了学习的一般规律和要求。但是他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习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关注对行为的描述,把意识、思维排除在心理学之外,将人和动物的学习等同起来,这是一种机械主义的、生物学的观点;
3)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旨在修正极端行为主义观点的社会学习理论。一般把他作为行为主义者看,但就他的理论观点而言,既不像华生的古典行为主义,更不像斯金纳的极端行为主义,而在相当程度上带有认知学派的色彩。他的基本观点是[1]:①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或改变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许多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而不一定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或操作条件反射形成。这些观察心理表象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儿童模仿行为。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一是对信息的注意;二是保持。把示范行为表征化加以储存;三是复制。复制从榜样中所观察到的行为,产生动作再现;四是动机。通过结果的信息反馈,形成具有自我评估、预期或自我调节的动机;②强化只是促进学习的因素,而不是引起学习的因素。班杜拉还提出了交互决定论,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个体环境和行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学习理论由于能较满意地解释社会行为的学习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班杜拉开始注意中介变量中的认知过程,强调符号、替代和自我调节所起的作用,对儿童的社会化、行为矫正、观察学习等研究领域都作出了贡献。但也有人批评他在借用认知概念时没有能真正揭示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和条件。
1.2认知派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评价
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的认知派学习理论把学习视为个体对事物经由认知、辨别、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所学到的是思维方式,即认识结构(lognitive structure),是一种内部学习论。现代认知派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一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二是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三是加涅的学习理论。
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布鲁纳(J.S.Bruner)的发现学习理论(discovery learning theory)包括两个部分内容:一是认知结构观,二是发现学习论。
认知结构观。布鲁纳将个人对其环境中的事物,通过知觉将其转换为内在心理事件的过程,称为认知表征(cognitive representation)。认为知识获得过程的基础是认知表征。个体认知表征的方式随着年龄而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动作表征(enactive representation),形象表征(ieonic Representation),符号表征(symbolic representation)。布鲁纳强调,教学活动最重要的任务是,根据学生知识表征(knowledge representation)的发展过程,教会学生如何思维,如何从求知活动中发现原理和原则,组织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经验。布鲁纳认知结构是其发现学习论的心理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