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体育不能只是少数人的游戏

作者:信 兴

字体: 【




  “全运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早就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取消。”社会学专家郑也夫说,“有多少老百姓还关心全运会的比赛?”“把竞技体育还给各项目的单项锦标赛,省下的钱可以多送运动员出国比赛,让他们去奥运会为国争光,另外,更多的钱要花在老百姓身上,号召全民健身,这才是国家体育总局应该做的。”“我都想不出这种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继续举办的道理。”“改来改去还不都是一样?只要全运会仍然存在,就没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很多关注全运会赛制改革的专家都有些泄气,“现实情况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有全运会的成绩不再牵扯各地方体育局领导的切身利益,才能改变骂声一片的现状。”
  即便是放在举国体育体制和奥运争光计划的使命下去考量,全运会显然也在逐渐背离它的初始目标。因急功近利而带来的老将临时复出、滥服兴奋剂、“内定”比赛结果、青少年训练成人化等现象,都对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构成了直接的损害。
  无论反对举办全运会的声音多么响亮,理由多么充分,全运会也不会在南京画上句号。2009年在山东举办第十一届全运会已成定局,问题虽多,但全运会还将继续举办下去。
  
   缺失
  
  什么是体育?体育传承的是什么精神?有不少人并不十分的明白。
  “体育到底是什么?”这是一名长期在国外训练、比赛的年轻选手的困惑。“比赛不看成绩那还看什么?”这是一名地方体育局领导人对记者的反问。
  在中国,体育精神被理解得太过狭隘。吉林体育学院院长宋继新教授说,事实上锦标主义在中国体育界,甚至不少中国人心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地方队把在全运会上夺金夺牌视为自己的最高使命,整个中国体育界把奥运争光计划作为我国竞技体育的最高目标。
  体育的最高境界理应是传承奥林匹克精神,也就是号召人们在运动中超越自我,向“更高、更快、更强”冲刺,名次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通过运动发现自我价值,并让实现这种价值的过程感染周围的人们。而公平与尊重正是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精髓,也是竞技体育的道德底线。
  在中国,体育基本精神在一些人身上已经缺失甚至沦丧!他们的眼睛里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自己的利益——金牌背后的奖金,完全成了金钱的奴隶!金钱的诱惑已经取代理想价值的实现而成为促使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的动力。在全运会上,每个运动员在全运会结束后都会得到来自地方的巨额奖励,奖金额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地方上对运动员价值的评判标准。一些体育局领导人承认,假如没有奖金的刺激,很多运动员的成绩就不会有现在这样好。由此我们看到,中国竞技体育在粗鄙化进入市场的过程中,正在发生的一种畸变——不是走向市场化,而是走向市侩化。公正透明、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在这里已经沦落,取而代之的是一切以名利为主,惟名是争,惟利是图。
  全运会体育精神的沦丧,固然有运动员个人体育道德和体育修养不高的因素,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现在仍然奉行的惟奥运金牌是举的举国体制。这种体制除了衍生种种黑幕和腐败,戕害体育精神外,对中国体育的伤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国家而言,每年不惜花费数十亿元人民币来发展竞技体育,特别是将其中的绝大部分用于培养金牌运动员,而非国民健身强体,这既是对纳税人资源的浪费,更从根本上有违体育的宗旨和目的。对运动员而言,他们不是抱着一种参与的态度从事体育,而是为了拿奖牌以及奖牌背后的名利,使得他们不能快乐地投身于锻炼,而是以损害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来博取一金。很多得不了金牌的运动员几乎把青少年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体育。他们中的很多人除了所从事的体育外,没有其他谋生本领,在市场经济下,这些人退役后很难融入社会生活。对体育官员而言,在举国体制的背景下,他们的命运也前所未有地和竞技体育运动的成绩联系在一起。每块金牌都包含着他们的悲或喜,决定着他们的政绩和升迁。竞技体育变成了官员的政绩工程。
  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中国的体育体制除了在行政和市场间挣扎的足球外,其他方面与20多年前甚至50多年前并无二致。这是非常不正常的。个中原因很复杂,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是,在中国的体育界,围绕着体育资源的占有和分配,形成了一个体育官员、获奖运动员及其教练,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利益链条。正是这群举国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打着国家利益的旗号,阻碍了中国体育从金牌体育到群众体育的转变。
  今天,人们固然还会为一场比赛而悲喜,体育固然还有激励人的作用,然而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正在回归体育的本质。像当年女排连冠所引发的全民族自豪感,或中国足球队败于香港足球队所激起的“5·19”骚乱,都已一去不返了。尽管雅典奥运会中国取得了世界金牌第二的好成绩,但会后社会对举国体制的反思和批判却甚于以往,这正是社会要求体育变革的反映。
  在十运会乒乓球赛场上,没有比赛的小选手都坐在观众席上观看比赛。记者与他们聊起比赛时,这些年轻人都掩饰不住自己对冠军的渴望。“比赛当然就是要争取最好的成绩了。”“谁不想拿金牌啊!”……当被问及退役后有什么打算时,这群小选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退役后我们能做什么呢?除了打乒乓球,我不会做别的呀!”“退役就是失业,我只想趁着现在能打球抓紧时间挣点养老钱。”“别提退役,如果不打球我就死定了,只能靠别人养活了。”一名河北队选手的一番话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如果以后能有一份好工作,我宁愿今天不拿金牌。”
  “东亚病夫”这个称呼,曾经深深地刺痛着中国人的心。经过几代人的奋斗,中国人在体质上和运动成绩上已经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进步,但是在精神上,我们也完全真正地健康起来了吗?
  即便是在体育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黑幕、丑闻也无法与体育绝缘。但是,至少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有更多的人和体育健儿是在运动中超越自我,是在运动中感受快乐,他们涉足体育运动和参加体育比赛绝不可能都是因为要完成某种任务。
  面对十运丑闻与黑幕,我们要问,全运会能够真正成为中国体育健儿实现自我价值和展示风采的舞台吗?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副司长郭建军说:“在这次全运会上,一些项目出现了不领奖、无故弃权、不进行真实比赛、干扰赛场秩序、故意犯规、服用违禁药物和逃避兴奋剂检查等违反体育道德,背离全运会宗旨的行为。这些问题反映出某些参赛单位在追求比赛成绩的同时,放松了对运动队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培养,对体育在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弘扬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社会风尚中的作用,认识还不到位。”“不管什么样的竞赛制度,不管什么样的计分办法,其根本宗旨都是弘扬体育精神,提高竞技水平,培养新人,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竞赛原则。”没有规则就没有体育,体育是最讲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对于中国竞技体育的现状,业内人士十分忧虑,竞技场上的不正之风再不遏制,中国体育就可能走入死胡同,这绝非危言耸听。分析出现在竞技场上的种种是是非非,是官本位、金钱至上、狭隘的地方主义在作祟。这些传统文化的糟粕不仅侵蚀着社会机体,也毒害着中国的竞技体育。中国足球联赛的没落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十运会消极比赛的乱象,是一种虚荣的举国体制下造就的虚荣体育人格的集体释放。我们现在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全运会的利弊得失,而是要借此契机重新审视我们的体育战略,提倡更健康、科学的体育观。现在,真正能够拯救中国体育的,应当是体育内在的人文精神的回归。
  

[1] [2] [3] [4]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