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青藏之旅

作者:蓝立斌




  当我离他远去的时候,我百思不解,中国有句老话叫“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是这位司机却做出如此回应,让我为他而感到悲哀。
  当然除了一度的狭隘和自私,他也有优秀的一面,他硬是把汽车出故障的部位,用铁丝连吧连吧,支撑着失血过多的身子,在深夜路况复杂的情况下,把我送到了一百公里之外的目的地。
  大名片
  到了加里县,人生、地生,加之以前自己找向导的种种不安全因素,再三思量决定,找县委书记帮忙。在县委大院,我见到的县委书记,属于中年女性,上中等身材,笔直,略显些瘦,五官标致,才旦卓玛的脸形,可能是经常下乡的缘故,脸色略显黑了一点,气质端庄干练。当我说明来意,她始终没有停下脚步,只是头稍稍扭向我这边一点,问道有介绍信吗?我迟疑了一下,顺手在包里摸出我的表现藏族题材的画集给她看,没想到她竟流露出赞美的目光。立即拨通县委办公室电话,让我去找尼马主任,这时我才发现,画册比介绍信、名片之类的都好用,从此,走到哪里,都带上几本,关键时候一用,因此,我就称它为大名片。
  尼马主任中年男子,身材很结实、平头,用字形的脸上稍微长着几个青春痘,语言风趣,好开玩笑。女工作人员为我们倒奶茶时他凑过来小声对我说,这是她的奶,喝吧。他的半截身子总是趴在桌子上忙个不停,时而接电话,时而看着一些字条、文件之类的,同时还得给我联系下牧区用的车和向导,似乎这两件事都很难办,他说南边的牧场正在发生口蹄疫,已经封闭了,只能去北边,北边路远,不好走,但是很传统,我以为传统正合我意,随口说,那就去北边吧。他问我找什么车,我说北京212吉普,在当地这是最好的车,联系几个车主,听说去夏马乡,因为路况不好都不愿意去,最后几经周折,联系到一辆东风卡车。
  走进夏马乡
  次日早上我们出发了,开始,由于没有联系到吉普车有些不悦。可是,当蹬着脚踏板,坐进卡车驾驶室时,居高临下,有那么一种坐印度大篷车的感觉,倒是不缺少浪漫。走了一程之后才真的体会到,那些吉普车主不愿意来的真正原因。由于路面不好,坐在驾驶室有如放进搅面机里的感觉,仗着卡车的底盘高,通过性好,到了晚上6点多钟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夏马乡。司机兼翻译,代表县委与乡长沟通说明我们来这里的意图,就匆匆去了放牧点,正赶上牧归。
  青年男男女女,正赶着自家的牲畜,从四面八方呼啸而来。各个村道、路口都有,群畜们踏起的乌烟瘴气的尘土,把他们自己的身影笼罩在若隐若现之中。隆隆的奔跑声和羔羊、牛犊的鸣叫,以及牧羊犬为围赶群畜发出的阵阵狂吠和牧人们的吆喝、呼喊声,夹杂在一起。再看一个个牛毛帐篷顶部,慢慢升起的缕缕炊烟,人和大地的一派壮美景观就这样呈现在眼前。
  其中,一少年最吸引我的注意力,约十四、五岁的男孩,手拿着削了皮的一根木棍,身穿原生布制成的超过膝盖的小藏袍,头上带着亚麻颜色的毡帽,带子紧紧地系在脸上,肩上背着用土布缝制的小背囊,清秀的脸蛋,在阳光的沐浴下晒得紫里透红,在红紫的下面又透着娇嫩,天使般的嘴角微微含笑,风尘仆仆的,活脱脱的欧洲19世纪的牧歌式古典油画,就这样呈现在你眼前,如何不让你心悦呢。我对这个地方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住在乡上,准备连续呆上几天。
  因为要四下辐射去各个牧点,没有规则的路,车就不能开了,我和司机,还有乡上的一个保卫干事,各骑着一匹马,天天东南西北地走。一天我们在大密滩村,认识了一个小卖店女掌柜,她是独身,人长得又漂亮,在村子里人缘很好,男人们三三俩俩总是粘在她家不走,所以她在这个村具有很强的号召力。为了帮助我,她把全村的男女老幼都召集起来,这一天不放牧,像过年一样,都穿上自己认为是最好看的节日盛装,为我拍照,我的那幅最后的一片净土的构思,就是在这里产生的。好比干渴的人遇到了清泉,不停地吸纳着这里给我带来的营养,经过几天的忙碌,终于结束这次牧区考察。
  9月20日我又回到了拉萨,来之前我曾带着一个思路,想表现朝拜者转城的场面,我在布达拉宫和八廓街之间不停地穿梭,可是不论从构图到立意上都找不到切入点。我看着每天数以万计的人汇成的人流,围绕着布达拉宫转宫,尤其是磕长头的人衣衫褴褛,风尘仆仆,穆然、虔诚又充满希望的脸,让你无不动容。同时商贩们为了售出自己的物品,察颜观色,不倦地游说,僧人们席地化缘,以及生怕不虚此行正在贪婪地拍照的老外。此情此景,我开始联想布达拉宫代表的是神圣,是净化人们灵魂的圣殿,是向人们的灵魂敞开的天堂大门,是人们渴望净化的一个虚拟世界,是象征圣洁的化身,那么,什么是凡俗呢?什么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大千世界呢?
  应是布达拉宫脚下,这些人群的组合,商贩的叫卖,僧人的化缘,乞丐的沿街乞讨,世界各种肤色人种的会合,康巴汉子诡秘的原始交易,探险者的来访,不就是大千世界的缩影吗?而这芸芸众生从四面八方不远万里赶到这里观光、朝拜、旅游,又说明什么?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经济做基础,老百姓民不聊生,能形成这样盛大规模吗?这就是国富民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盛世的体现,想到这里一幅油画的构思出来了,就叫圣城、盛世吧。把以前的转城的单一的宗教崇拜,又加进盛世的情节,这样主题明确,思路清晰,我开始围绕这个主题搜寻着自己的创作素材,最终以这个主题作为收尾,2003年9月25日结束了我魂牵梦绕的西藏之旅。在拉萨城外我把随身携带的哈达系在了顺风飘摆的五颜六色的风马旗上,借着风力捎去我的一份心愿,愿神灵助我,在我的艺术道路上翻开新的一页。
  
  结束语
  
  在西藏、神山圣湖、遥远的道路连接着的群峰之巅,在深邃的天空下和沉默着的灵魂之中,我找到了瞬息闪现的灵光,找到了群峰向虚空挺拔的力量,找到了人和大地的亲缘统一,找到了能代表人文主义精神的诗歌蓝本。西藏这片人类仅存的净土,是滋养我艺术的生命之源。在今后,我仅用画笔,倾诉我对西藏的理解和尊崇。
  (作者为黑龙江省画院二级美术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