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补偿:语言的一种共时动态机制

作者:马清华




  3.4.2 多渠道下的多种策略并用
  把条件准备、信息量调整和理解变通中两个或三个渠道的结合起来,通过多个渠道的合力,提升语句可接受度。这种情况如:
  X=句末复合动词离用,Y=R5(分化)&R3(照应)&R4(共振),Z=情感强烈 非离合动词的离用。(1)条件准备。它可借助对象化作用实现离用。对象化是说话人将语言某一片段临时转成另一片段的说明对象(马清华2005b:54)。被说明对象类似于引用内容,人们对其合法性的要求自然不再像对非说明对象那样苛刻。就对象化成分而言,它跟说明性成分之间构成外合、照应关系。变则用法的动词离用式“率过领、讨过论、浪过费”在28b-30b里都被对象化了,成为类似对象语言或被引用内容的东西,对其合法性要求自然降低,离用的可接受度提升。在深层语义结构中。强势句式或强调副词是对它们的说明,这种照应关系是维系对象化的语义基础。(2)信息量调整。必须注意到,28a-30a离用式的积极强调效果不足以抵消变则消极面,也是语句不被接受的原因,所以28b-30b用来支撑变则存在的照应成分是个更大的强调-格局,通过它跟离用强调的共振,形成高度强调,原消极面得到充分抵消,语句也就自然多了。
  (28)a.*部队由他(率过领)。
  b.?你看这支部队哪个听你话?还(率过领)呢!谁相信啊?
  (29).??我们一起(讨过论)。
  b.?这么大的问题都没谈到,还(讨过论)呢!你在敷衍谁呀?
  (30)a.??他(浪过费)。
  b.?他就是(浪过费)。(“就是”重读)
  X=近义并列结构,Y=R3(同义照应)&R1(冗余项目数增加) 近义词叠加并列。(1)条件准备。许多不能存在的现象如果有外部照应成分的支撑和依靠,就可以自然而然合理存在了(马清华2006:165-173)。近义词叠加并列的可接受度能在同义照应下得到提升,如31b的仿词“懊星”跟“懊悔懊恼”同素照应。(2)共振。同义照应实际又有冗余项增加策略导致强调升高的效果。于是3lb“懊”义凸显。语句可接受度比31a明显升高。稍有阅历者还可把“懊星”跟曾轰动一时、中国代为发射的澳大利亚卫星“澳星”联系起来,这支持了仿词方式,所以抽样问询时甚至有人判为超常的佳句。
  (31)a.?我(懊悔懊恼)自己不够谦虛。
  b 因此而<懊悔懊恼>,成为贻笑大方的懊星。
  X=荒诞句,Y=R3(对比)&R1(理解意义增减)&R4(多源意义加合),Z=新奇 荒诞句。(1)条件准备。有的荒诞句可借助跟表极言的熟知谚语(32a)的对比,获得存在的支撑和强调升级的效果(32b)。(2)理解变通。在理解时提取语句意义特征中的不可能性以表达极言(32b2)。(3)信息量调整。从两种不同来源获得的强调意义加合起来,产生了夸张、新奇和超高强调的效果,成为可接受度极高的超常佳句(32b2)。若没有跟熟知谚语的比照关系及由此渠道得到的强调效果,可接受度则甚低(如32e、32d)。
  (32)a 有钱能使(鬼推磨)。(a1:有钱能使鬼为人干活。a2:有钱能办成本不可能办成的事。)
  b 有钱能使(磨椎鬼)。(b1:有钱能办成比a1难得多的事。b2:有钱能办成极不可能办成的
  事。)
  c.*?那个磨推了一天的鬼。
  d.*有钱能使(门推人)。
  
  4 语言工具性本质的决定作用
  
  语言中众多原则或特征都可从某些有限的初始特性中逐级推导出来。补偿机制也不例外,其形成和运作规律都是由语言工具性本质和系统性特征造成的。语言是人类在心智可达、生理可表的条件下创造出来进行知、情、意交际的听觉渠道工具。工具性本质决定了语言必然具有效用原则和优化原则,补偿活动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实施细则有很大一部分是由这两项原则提供的。
  
  4.1 效用原则
  语言工具要能有效为表达和交流服务,必带着一切工具所具有的实用性本质,携带着人类功利主义的深刻烙印。当效用性和规则性发生冲突时,竞争的结局往往是效用性占据上风。补偿现象就是如此。
  人处于激情状态下,社会抑制被部分解除,语言灵感和创造力得到极大激发,促使意境新奇的语言创造性用法自然涌出。说者明白,只有打破一般规则约束,才能获得意外特殊效果,所以用破格(形式破格或意义破格)表达极言或奇趣,实现语言的感染功能。这也是补偿模式中的强调效果多伴有某种强烈感情或趣味的原因。
  语言在得到所期望的特殊意义效果时,才可宽容变则,允许它超常实现自身价值。如果变则只是违背语言规则,却不带来任何积极效果,将受到语言系统的排斥,成为语病(如例33b)。显然,补偿不过是语言在功利条件下对反规则活动的妥协。
  (33)a 他饭已经吃了。
  b.?他饭已经吃。
  
  4.2 优化原则
  任何工具都要灵便可用,语言也在不断寻求最优化效果。优化原则分化出一条基本的语用准则即信息适量准则(maxim of quantity),它指语句传递的信息量应达到当前交际要求,既不能过少,也不能过量(D.Crystal,2000:217)。该准则支配着补偿活动的各项调节。
  在信息适量准则的支配下,积极效果的充分等级和可接受度提升等级之间建立起了函数(function)联系。(1)经过调节和补偿,特殊积极效果大幅盖过消极面,变则语句转为超常的佳句。(2)经过调节和补偿,特殊积极效果正负抵消,语句由不可接受,达到一般可接受的程度。文中大多数的补偿句例都达到了补偿结果的(1)、(2)两级。(3)经过调节和补偿,积极势力增强,但尚弱于消极面,结果是语句可接受度有所提高,但水平仍较低(如例16b、17b)。(4)当变则所表积极效果已达峰值时,试图使积极效果继续放大的调节将受到经济性等原则的约束和干预,结果适得其反,可接受度不升反降。以下三种实例均表明这一点。
  实例1。近义词的二项并列式如果强度已经充分(34b),那么把它与强度充分的近义词(如例34a)叠加成多项式使用,则不仅不产生更鲜明的强调程度,反显拖沓罗嗦。可接受度低(34e)。
  (34)a (伟岸)的身影
  b (高大、魁梧)的身影
  c.?(高大、魁梧、伟岸)的身影
  实例2。强程度副词的反复若已充分表明强调口气,进一步反复就会受到经济性原则的干预。如最高级程度副词“最”的一次叠加足以表明从属性强度分离出来的强烈口气强度(35b),

[1] [2] [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