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3期

马德:中国卖官第一贪

作者:陆有军




  
  一
  从放猪娃到海林县长
  
  穷苦的出身
  
  黑龙江省有一个克东县,它地处小兴安岭与松嫩平原过渡带,是名不见经传、地不载方志的贫困县。1949年,马德就出生在克东县乾丰镇的一个贫农家庭。因为贫穷,在学校,马德从小就受尽了讥讽,他幼小而倔强的心灵过早地埋下了屈辱、怨恨的种子。他家中兄妹八人,他八九岁上,即自己负担起了一半的学费,捡破烂、拾粪、收购废铜烂铁、喂猪、放鹅,占用了他童年的大部分时间。可即使这样,随着他们兄妹的渐渐长大,本来贫穷的家庭更加捉襟见肘。父亲马殿阁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了,经常和母亲吵架,殴打他们兄妹。从那时起,马德心里就默默地起誓发恨:我马德今后一定要出人头地,一定要走出穷山村!
  
  马德读中学的时候,正是“文革”时期,全国正掀起“革命大串连”,正在克东县第三中学读书的他,立即警觉到,要想出人头地,必须紧紧地跟上这一形势,决不能落下半步。于是,他便与同班几名要好的同学一沟通,第二天,他们就举着红旗,背着行李,唱着歌曲,雄赳赳、气昂昂地向哈尔滨方向徒步行军,愣是从哈尔滨火车站登车,来到了祖国的心脏———北京,接受了毛泽东主席的检阅。
  从那以后,马德把这一“英雄壮举”,当成了自己仕途上的“资本”。从北京返回克东县以后,马德再也不是过去的马德了。进入到克东县第一中学读书时,他已担任班长和学生会委员。他瞄准时机,很快地加入了校里的造反派,并成为克东县一中“红色造反团”的负责人。
  “副团长”的官职,鲜红底色印黄字的袖标,是当时学校里最最时髦、最最惹人注目的标记。当时,马德引以为豪的,是他担任班级干部期间,班级每年、每学期都被评为全校模范班,无论是什么“政治运动”、什么“重要活动”,在他率领下的班级都是站在“时代的最前面”的。也就是从那时起,马德真正地感到了“出人头地”的光荣,也感到了“当官”和“有权”的重要性。
  1968年,马德高中毕业了,他即将回到他的家乡,那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就在他离校的前一个月,他突然拿着两封信,悄悄来到了学校办公室,一封交给了他的班主任,另一封信亲手交到了校革委会主任的手里。
  十天之后,全校师生召开了欢送68届毕业生大会。就在这千人大会上,校革委会主任大赞特赞马德的又一个“壮举”。他手举着一封信,高声喊道:“马德同学,是我们全校师生学习的榜样。在平时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他最听毛主席的话,最爱读毛主席的书。就在毕业前夕,就在回乡务农还是留城找工作的选择上,他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党叫干啥就干啥。我们要向他学习!向他致敬!”
  恰恰这时,根据每个人的政治表现,马德竟被上级组织部门留在了克东县,分配到了公安机关军管会工作。后来,因工作需要,他又回到了家乡公社工作,负责公社的后勤工作。这一段时间,正好是两年半,初出茅庐的马德每月工资为36元。就当时的整体生活水平而言,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起点。
  “文革”时期的全国第一次大学招生工作开始了!那时,凡是进入高等学府的大学生,前面必须加上三个字,那就是“工农兵”。“工农兵大学生”的标准是,出身贫穷,根红苗正。在所在的单位,如果表现特别突出和肯干,由当地革委会推荐,政审合格后,即可成为“工农兵大学生”了。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马德当然不会错过。
  于是,马德凭着自己一股子劲头,主动地与公社党委书记谈,与公社党委副书记谈,与公社党委委员们谈。经过马德的“狂风暴雨加冰雹”的“袭击”,在公社党委会议上,全体委员们一致同意马德为“工农兵大学生”。
  1970年,20岁的马德被当地党委和贫下中农们推荐为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
  就这样,马德跨入了上海复旦大学的校园。
  
  政坛风云的骄子
  
  马德在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之后,根据国家的政策规定———凡是工农兵大学生都实行“社来社去”的原则,眼前的马德,又一次地面临着命运吉凶的选择。
  这一届来自黑龙江省的工农兵大学生,根据省革委会的决定,马德被分配到了黑龙江省革委会工交办秘书处任秘书。虽然他对目前的工作有些生疏,但他深信: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于是,马德利用了半年的时间进行刻苦钻研。在这半年里,马德起早贪黑阅读文件,学习有关工业交通等方面的知识,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白天,他除了正常处理业务以外,有一点时间,他都埋头记下了大量的学习笔记。晚上,他吃完饭就在宿舍里孜孜不倦地学习、阅读。为了不影响别人的休息,他购买了手电筒,在被窝里借着手电的光亮来学习。到了春天,他就利用节假日,带着书本,来到附近的儿童公园里,一坐就是一天。
  由于马德的不懈努力,他还不到半年时间,便由“门外汉”成为了轻车熟路的“能人”了。他的政绩,在同事和领导们的眼里,是有目共睹的。
  根据马德的表现,他还不到7年时间里,工作单位几经变动。1976年8月,马德升任为黑龙江省经委办公室秘书、副科长。1980年8月,他又调任到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为研究员。
  1982年12月,马德仕途上又面临了一次重大转折!黑龙江省委根据省情的实际情况,决定派出省委机关的优秀干部,充实到基层第一线。经组织部门的反复研究,反复审查,决定将马德派到牡丹江市海林县任副县长。当组织部门找到马德进行谈话时,他既感到惊讶,同时又感到高兴,觉得身上的担子特别沉重。
  与马德谈话的是省委的一位老领导。这位老领导一边吸着烟,一边喝着热茶,语重心长地对马德说:“马德啊,这一次下派干部到基层任实职锻炼,这可不是蹲机关、写材料啊!”
  马德认认真真答道:“这个我知道。”
  这位老领导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又吸了一口烟,随即吐出一口烟圈:“你了解海林么?”
  马德刚想张嘴,这位领导挥手制止了他的回答,接着说道:“海林因境内有海浪河得名,更因长篇小说《林海雪原》而闻名全国。它的地貌特征为‘九山半水半分田’啊!这里主要有林木、矿产、水力水能、旅游和山特产品五大优势资源。海林的农业、林业发展较快,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大豆、小麦等,是我省的水稻主要产区。林业的树种主要有红松、落叶松,是我省重要的林业基地。土特产和山特产品主要有鹿茸、黑木耳、松子仁、山野菜等。”
  马德一听,眼睛立时瞪得大大的,他结结巴巴地问:“老领导,你怎么这样了解海林县哪?简直是如数家珍啊!”
  这位领导摆了摆手,说:“马德啊!你知道么?作为一名一县之长,作为一名一省之长,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家底子,如果不清楚自己的一县之情,或者一省之情,那他是合格的县长么?那他还是合格的省长么?”
  马德听后,佩服地连连点头。
  老领导继续说道:“光凭这一点还不够。最最重要的是,我们是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必须时时处处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我们的官位,是老百姓给的;我们的官帽,是老百姓给戴的。如果我们不为老百姓办事,不为老百姓着想,那么,我们的官做得再大,那也是‘海市蜃楼’和‘空中阁楼’啊!你知道么?”
  马德郑重地点点头。
  这位老领导端起茶杯,轻轻地呷了一口,说道:“马德啊,你到海林县以后,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我只能送给你三个‘不能’和三个‘官’。那就是,你到海林县以后,老百姓的酒一瓶不能收,老百姓的烟一盒不能要,老百姓的钱一分不能揣。希望你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清官、廉官、好官,决不许你成为老百姓憎恨的贪官、赃官、坏官!”
  

[1]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