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7期

课例二:《错误》教学实录

作者:程启明




  师:最后一个词“开落”读得短促行不行?
  不行。要读成“开——落”,要读得慢,音要响亮、沉稳。课文中还有哪些词也该这么读?
  生:“走过”“向晚”“紧掩”“过客”。
  师:把这几个词所在的句子连着读一遍,看看有什么效果?
  生:好像有一种节奏感。
  师:对。有一种韵律美。
  师:作者把“容颜”比作什么啦?
  生:比作“莲花的开落”。
  师:这一比喻是否合乎常规?
  生:不合乎常规。应该是名词比名词。应该比作“开落的莲花”。
  师:对。实际是把“容颜”比作“莲花”。这么比的效果如何呢?
  生:写出了女子容貌的美丽。
  师:是的,古人喜欢用花比女子脸面。如“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纤腰”(白朴《梧桐雨》)。谁还能举例证明?
  生18:“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是说女子的脸庞像芙蓉一样美丽。
  师:是呀,芙蓉就是荷花。记得这两句诗出自哪里吗?把全诗背一下好吗?
  生:王昌龄的《采莲曲》。(学生齐背)
  师:很好。还有例子吗?
  生19:“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是说女子的脸庞像桃花一样美丽漂亮。
  师:说得好。谁的诗?
  生: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师:好。把全诗齐背一下好吗?
  师:很好。都背得来。那么,用“莲花”作比还能写出什么呢?
  生:女子的纯洁,品性的高尚。
  师:有例为证吗?
  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师:对。那么作者为什么把女子的容颜比作“莲花的开落”呢?
  生20:“莲花”盛开时是鲜艳美丽的;凋落后是枯黄的,不耐看了。用这一比喻,前者写出了女子容貌的娇美,后者写出了女子容颜的憔悴。
  师:也就是说,“莲花”由开到落,不只是点出了季节的更替变化,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女子的容貌由美丽到憔悴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还可以由哪个词看得出来?
  生:“等”字。
  师:从“莲花”开等到“莲花”落,说明了什么?
  生:女子等待的时间很漫长。
  师:我们有没有过等人的经历?那是什么样的滋味?
  生21:焦急难耐。
  生22:把人都等疯了。
  (生笑起来)
  师:可见等人的滋味不好受。我们看那位美丽的女子都等憔悴了,知道她憔悴的原因吗?
  生:思念丈夫啊。
  师:对。“思君令人老”,古人说得不错。那么,那盼夫的女子在漫长的等待中心情到底怎样呢?
  生:欣喜,焦急,痛苦,寂寞,苦闷,怨恨!
  师:好。同学们揣摩得不错。有没有自己的体验?
  生:有!
  师:那我们跟那位可怜的女子不是产生共鸣了吗?顺便问一下,我说的“可怜”是什么意思?
  生:值得同情。
  师:哦。那女子就只值得同情?
  生23:还有可爱的意思。是说长得美丽,值得怜爱。
  师:有例子么?
  生24:“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师:还有《孔雀东南飞》上的句子——“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师:好。下面我们学习第二节,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那在寂寞中等待的美丽女子的。我们来具体体会一下她的心情。大家自读一分钟。
  师:大家体会一下,“不来”“不飞”“不响”“不揭”四个词,分散在句中,读起来有什么效果?
  生25:有一种节奏感,显得很和谐。
  师:说得好。读起来有韵味。它们所在的句子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26:“不来”“不响”分别是“不飞”“不揭”的原因。它们又都是女子内心寂寞封闭的原因。
  师:说得有理。什么消息都没有,一切都归于沉寂,似乎空气都凝结住了。她的脆弱的心承受得了么?
  生:无法承受,悲苦到了极点。
  师:“东风不来”,是不愿来,还是不能来?
  生27:是不能来。
  师:噢?为什么?
  生27:因为到三月了,是暮春了。
  师:哦。我想起来了——“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生跟着老师背李商隐的《无题》)
  师:百花凋谢了,所以柳絮也不飞了。这是不是幸事呢?
  生28:不是。是暮春了,春已去了。女子盼夫回家的希望又成了泡影,所以失望至极。
  生29:还有,暮春时节,年轻的女子最易敏感。她会感叹时光匆匆,年华易逝,容颜衰老,所以更加愁苦不堪。
  师:大家都认为东风不能来。讲得都有道理。我想啊,东风恐怕是不愿来。它似乎是个有情人。大家能理解吗?
  生30:这里好像用了拟人。但我不明白东风不愿来的原因。
  师:那从下一句——“三月的柳絮不飞”——来看吧。如果是“杨柳依依”,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时候,好不好呢?
  生31:不好。
  师:为什么?
  生31:那位美丽女子看见青青的柳色会懊悔不尽的。有王昌龄的《闺怨》为证。
  师:好。大家一起背一下。
  (生齐背:“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师:哦。青青的柳色引出了少妇无限的离愁别恨。这位少妇平日里愁苦不愁苦呢?
  生:不怎么愁苦。因为是她自己把丈夫送到战场上求功名的,心里还有某种欢喜呢。
  师:说得有理。但即便如此,一见到杨柳,那位女子还会产生愁情的。可见别离是多么难耐呀。但相比之下,本诗中的少妇那种离愁别恨就更浓了。因为她所等的人不知在哪里又在干什么。所以,不光人同情她,就连东风也舍不得惹她烦恼,不愿吹来,不愿吹绿柳条,不忍见柳条发青啊。我也引一首诗作证。李白的《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从这里可以看出,“东风不来”“柳絮不飞”,更衬写出了女子的凄苦之情。那她为什么会见柳伤情呢?
  生32: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是希望行人留下。所以文中的女子一见到柳,就想到了当时送别的情景。想当初,是千叮咛,万嘱咐,叫他早回。如今冬去春来春又去,杨柳几度发青了,可是他还没有消息,能不见柳伤情吗?
  师:难怪李贺说“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还有戴叔伦的《堤上柳》写道:“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又正如吴文英所说:“一丝柳,一寸柔情。”这时我们恐怕要帮她说一句:“愿得西山无树木,免叫人作泪悬悬。”这是鱼玄机的《折杨柳》。
  生33:怪不得“东风不来”,原来是“东风”不忍心啊。真得谢谢东风!
  师:我们再想想看,这位美丽女子要是看见了柳絮纷飞,她的心情又会怎样呢?“柳絮”如何理解呢?
  生34:“柳絮”就是柳树的花,人们也叫它“柳花”。这位美丽女子看见漫天飘飞的柳花,怕更是愁苦万分。
  师:也许她“欲与柳花低诉”,但“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这是黄迈《湘春夜月》中的句子。可见其无处诉说的哀愁有多深。
  生35:我也想起见柳絮而生愁情的诗。如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中的两句——“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生36:我也想起两句——“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这是李益的《汴河曲》。
  师:好。同学们读的诗还真不少。
  生37:我记起了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师:你是说女子的愁苦像空中飘舞的柳絮一样多啊。我们想想,这女子真是愁苦不堪啊。所以还是不见柳絮纷飞为好。所以,还真得谢谢——
  

[1]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