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7期
课例二:《错误》教学实录
作者:程启明
师:对。有理。不过我还借一首诗谈谈另外的看法。刘禹锡的《春怨》写道:“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春欲晚”,是说春天要过去了,已是暮春了。“梨花满地”呢,象征美人迟暮。诗中女子感到自己年岁大了,容颜衰老了,所以不愿开门看落花。那么,课文中的女子是不是也有这种心理呢?
生:有。
师:好。现在谁接着刚才那位同学对上一句的推想,扩展一下这两句的情节内容?
生58:不知何时,夜已很深了,街上空荡荡的,一个人影也没有,一点声息也听不见。不得已,这位女子关上了窗户,放下了窗帘,熄灭了灯火。但并没有睡下,只是坐在黑暗里,沉思默想,一个人咀嚼着寂寞、痛苦和失望。
师:好。设想得很合理。情景生动,形象鲜明。下面把第二节内容齐读一遍。
师:下面我们学习最后一节——“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大家齐读一遍。
师:达达的马蹄声传来了,多么动听。我们设想一下,那位女子听到了该是怎样的反应呢?扣住“美丽的错误”,接着上面的情节进行推想。
生59:那位可怜的女子,听到达达的马蹄声,十分惊喜,从座中站起来,激动得差一点晕倒了。稍稍定了神之后,便揭开窗帘,打开窗户,急切地向外张望,甚至打开房门,跑下楼,冲到青石的街道上。可是当她跑到了街口,马蹄声已远了,人已不见了。留给她的是痛苦、失望和怨恨。日思夜盼的心中的“他”啊,究竟在哪儿呢?这时便情不自禁地埋怨起那个“他”来了。我们可以借李益的《江南曲》帮她一下——“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时她又无意中抬头瞥见了空中的明月,心中的怨气更大了。我们借吕本中的《采桑子》帮她泄一下怨愤——“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师:设想得很有情趣。引用又恰到好处。在推想中把握住了人物的心理。大家跟我把他引的两首诗读一遍。
师:骑马走江南的“我”走了,那位可怜的女子会不会目送呢?说说看。
生60:虽然是个“美丽的错误”,但那痴情的女子恐怕还在目送“我”的远去,恐怕在幻想视野中的“我”会变成她心中的那个“他”。
师:哦。这时的她也许在自言自语或暗自嗟叹——“应念我,终日凝眸。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师:这时我们顺着女子的视线望去,那位男子渐渐地远去,慢慢地消逝在茫茫黑夜中。而那女子的离恨是恰如那男子的足迹,“更行更远还生”啊。
四、总结
师:下面大家把这首诗一起背诵一下,然后思考几个问题。(生齐背)
就题材来说,这是哪一种类型的诗?
生61:是写妻子思念外出远游的丈夫的诗。
师:表达是对的。给它定个名称吧。
生:闺怨诗,或者思妇诗。
师:这两种看法都可以。有没有不同的看法呢?
生62:是写在外远游的人思念妻子的诗。
师:可不可以呀?有没有根据?
师:找不出理由?那放一下。先给这类诗定个名称吧。
生63:叫游子诗。
师:可不可以?说是游子吟行吗?我们能记起谁的诗?
生:孟郊的《游子吟》。
师:好。一起背一下。
师:现在回答刚才放下的问题。柳永的《八声甘州》写了游子失意苦闷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下阕我背给大家听听——“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其中“颙望”是“凝望”“呆望”的意思。大家听清了吗?哪几句写游子对妻子的思念?
生:“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师:这不是写妻子想念他吗?他怎么知道啊?
生:是他想像出来的。
师: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更能写出他内心的愁苦。
师:课文有这样的内容吗?
生:有。中间部分可以看作游子心中想像的内容。
师:说得好。所以这首诗也可以叫作——
生:“游子吟”。
师:诗题为“错误”,这“错误”是因谁而引起的呢?
生64?押因“我”而起。“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女子产生了错觉,误会了,因而空欢喜一场。
生65?押因“女子”而起。女子另有所盼,另有期待。在她的眼中,“我”不是她的“归人”,而“是一个过客”,所以她“窗扉紧掩”“春帷不揭”。“我”以为“我达达的马蹄”会叩开她的窗扉,会掀开她的窗帷。“我”这种错觉、错误的判断,让自己空欢喜一场。
师:为什么说这个“错误”是美丽的?
生66:因为“达达的马蹄”声,打破了女子内心的沉寂,在她心中激起了涟漪,给了她片刻的惊喜,片刻的欢愉。另一方面,“我”的心也产生了悸动,产生了欣悦之情。
师:所以,虽是错误,却很美丽,而且让人回味不尽。
师: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把这首诗再一起背一遍。
课后交给大家两个任务。一是课后搜集描写宫怨或闺怨的古代诗词,期末的时候汇总,然后整理打印成册,一人一份。二是有条件的话读一读《郑愁予诗选集》(台湾志文出版社1988年版)。
安徽怀宁县黄墩镇秀山中学 24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