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7期

课例二:《错误》教学实录

作者:程启明




  《错误》是用现代语言写就的闺怨诗,意象多彩而丰富,情感深婉而含蓄。小诗本身就如一位古典美女,让人百看不厌。若让学生自读而过,则至多会背诵而已,难尽其妙。所以我固执地把它作为教读课来上,而且是上了一堂公开课。
  我以为诗歌欣赏,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想像联想丰富拓展诗歌的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通过某一意象牵连出一些相关的古典诗词,来丰富意象,拓展画面,挖掘意境,增加情韵。努力借此让学生体味诗歌意象所蕴涵的深意,从而使其学得极有兴味,并认识到诗歌创作中意象构造的重要。
  由于学生刚上高一,又是农村孩子,读的诗不会很多,所以在上课思路上,我注重了对学生的牵引。一提到“引”和“牵”,恐怕有人会认为这是在走老路。但我认为传统不该丢,一定程度的引导是必要的。况且我认为这堂课不得不引,这样的鉴赏课,若全让学生自由发言,恐怕会杂乱无章的。因而,我希望整个中学阶段要增加古典诗词的分量,而且老师在诗词学习上要做得更好。只有如此,诗词鉴赏才会从从容容。
  下面是一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引子
  师:同学们,今天我背一首小诗给大家听听。(背诵《错误》)
  师:知道它的名字吗?
  生:《错误》。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作者是谁呢?
  生:郑愁予。
  (师板书“正愁余”)
  生:错了。是“郑愁予”。
  师:不错吧。我有证据。作者原名郑文韬。但为什么改名为“郑愁予”呢?我疑心是从古诗词中借来的。谁读过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生1:我只记得其中两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师:不错。知道这两句的意思吗?
  生1:是说青山挡不住滚滚东流的江水。
  师:但这仅是字面意思。如果你要去做一件大事,想着这两句话,那会表达一种什么心思呢?
  生2:我坚持要做的事,谁也拦阻不了。
  师:实际是表明一个人做事的——
  生2:决心。
  师:对。辛弃疾是南宋抗金英雄。这两句话是说——
  生1(抢答):辛弃疾的抗金决心是坚定不移的,就像那东流的江水永不回头。
  师:说得好。这两句的后面是“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谁能解释它的意思?
  生3:傍晚深山里传来鹧鸪鸟的叫声,我独自站在江边,心情十分惆怅。
  师:为什么惆怅呢?
  生4:因为实际上辛弃疾的理想并没有实现,所以他心情沉痛。
  师:这跟傍晚江面上茫茫的暮色有没有关系?
  生5:有。眼前的景是黯淡的。它给作者一种压抑,让作者感到沮丧。
  师:为什么提到鹧鸪声呢?
  生6:鹧鸪的叫声好像是“行不得也哥哥”或“不如归去”。在敏感的词人辛弃疾听来,好像是提醒自己抗金无望,不可强求。
  师:所以作者很苦闷。原来这一切都使作者愁苦啊!这“愁”字是什么用法?
  生:使动用法。使我愁苦。
  师:哦。“余”就是“我”的意思。那么“愁予”的“予”呢?
  生:也是“我”。
  师:那么“郑愁予”是不是从“正愁余”化用而来?而且正好用了某种修辞手段?
  生:谐音双关。
  师:下面把辛弃疾的四句诗一起读一下。
  师:实际上,我想本诗作者的名字恐怕又是从屈原的笔下借来的呢。屈原的《湘夫人》开头两句是——“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翻译过来就是:湘夫人下降啊到了北边的水滩上,放眼远望啊使我(湘君)分外惆怅。“愁予”这个字眼有什么特点?
  生7:有点多愁善感的味道。
  师:那么《错误》的作者为什么改用这样的名字呢?他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生8:一定读过不少的古诗词,尤其是婉约派的怕是读了很多。
  师:同学们,是这样吗?有没有根据?
  生9:有。作者虽是台湾诗人,但他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他父亲是个军人。他童年的时候跟随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跟随母亲辗转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母亲教了他不少的古典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
  师:所以,他的新诗处处流淌着古典的韵味。实际上,他的诗婉约犹如李商隐,但豪放起来却酷似李白。而他自己本是一个运动健将,但诗中表现的却是一个多情书生。这就难怪他把自己改名为郑愁予了,表现得那么缠绵。而他的《错误》则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下面我们开始学习这首诗。
  
  二、朗读,背诵,整体感知
  (先请两位学生试读,而后教师范读并指导;而后让全体学生自由读两分钟,争取背诵)
  师:下面请大家思考一下,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12:写的是一个女子等候丈夫归来的故事。
  师:从哪里看得出来呢?
  生12:从一个“等”字看得出来。
  师:对。你看得很准。
  三、品味意象,拓展画面,体会思妇的情感
  师:下面我们学习第一节——“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大家齐读一遍。
  我提几个问题大家思考。“江南”是个好地方吗?能举例说一下吗?
  生13:“江南”是个美丽的地方。白居易的《忆江南》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哦。原来江南是个繁华美丽的地方。
  生14:我记得这几句话,写江南的美丽,但不知出自哪里——“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师: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确宜人。谁知道它的出处?
  师:没见过?情有可原。老版教材上有,出自南北朝时南朝作家丘迟的《与陈伯之书》。
  生15:还有,江南的生活是美的。
  师:噢。不仅江南的风景美,而且江南的生活也美?说说看。
  生15:有一首诗这样说:“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师:知道是谁写的吗?不知道?我说一下。是唐末诗人韦庄的《菩萨蛮》。懂得它的意思么?
  生16:大致是说,江南美丽,游人到了江南,就该在江南过一辈子,不到年老就不要回家。要是回家了就会肝肠寸断,伤心不已。
  师:那就是说到过江南的游人舍不得离开江南,离开了会很留恋的。那值得留恋的是什么呢?
  生8:一是江南的山水秀美,游于山水之间,心情无比舒畅。一是江南的少女美丽,比月亮还漂亮,让游人留恋难舍。
  师:这位同学恐怕也读过不少的古诗。理解得很好。那如何理解“游人”呢?“游人”一般在什么年龄上游江南呢?
  生17:“游人”大概就相当于“游子”吧。像孟郊的《游子吟》中的游子,在外漂泊,游踪不定。一般地说生活不一定幸福。
  师:理解得恰当不恰当?好!大家给他鼓掌!
  师:“游子”是不是年老的时候才离开家乡?
  生:不对。年轻的时候。
  生18:要不然也不会看中江南的美女了。
  师:哦。好深刻呀。既然如此,“游人”留恋江南,不愿回家了,家里人会不会想他?谁想得最厉害?
  生:父母、妻子和孩子都想他。最想他的是他妻子。
  师:妻子深深地思念着他,他却不想回去,这样的人该称得上——
  生:薄情郎,负心人。
  师:是不是游人都是这样?
  生:不全是。
  师:但妻子对游人的思念却是一样的,一样的深啊。课文中的女子是怎样地思念丈夫的呢?思念的结果呢?看第二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大家齐读。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