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语文心育
作者:卞光武
境的描绘中升华思想和提升心理境界的目的,心绪得到真正的放松和缓解,同时提升语文表达的水平。《无人相伴也幸福》一丈作者的心理流程就是这一成果的代表。
总之,语文形象化心育过程根据不同问题和具体需要,可以一课时完成,也可以是多课时,一般要结合课外活动,整体上可以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段里计划完成。每个心育过程都可以由上述三个环节组成。每个环节都是按照不同的活动形式进行,有不同的要求和阶段性的目的。三个环节中的感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是个酿造思想的过程。
消极心理得到了疏导,学生正确对待心理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这个过程是渗透在人物的一举一动、事物发展的具体环节或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中的能够表现学生心理问题的生活情景的特殊化教育方式,而不是一般化说教。它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事件将心理问题展示在学生面前,强调心育过程中细节的准确、生动。因此这个过程也可称为细节心育。
总之,传统的心理教育是晓之以理,多是知识传授,说服规劝,诉诸理性。而情感教育则是动之以情,教育者付出关爱;学生则情动于中,再对自己的感情做些调理。语文心育则要求学生在形象化田景和情境化生活面前,理之自晓,情之自动,强调形象与情智自悟。传统心理教育重事理,情感教育重情感,学生均被动接受;语文心育则重情重理,学生主动自由。在学生受教育时的意识流向方面,传统心理教育和情感教育都是由外向内,老师先给予,学生接受,再内化;语文心育则是由内向外,接触具体的人事,先感悟内化,再说或做而形之于外。另外,语文心育既是心理问题教育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酿造思想的过程,是解决学生作文思想表达的过程。这是语文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江苏连云港市新海高级中学东方分校 222042
主持人的话
语文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关系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和处理好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在《语文教师应有的素质》(见本刊2003年11期)一文中提出“教师必须具备类似心理医师的心理学学识,他不但要善于矫正、调整学生的心理,更要善于引导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而语文教师的学科教学对象言语,培养的读写听说言语交往活动能力,就是心理活动、心理问题。”语文教师确实该做好本应做好的心育工作,谢谢卞光武老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思考。
但我这里也要指出:
第一,千万不要忘记我们是“语文课”,千万不要忘记语文课的立命之本——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要防止把语文课上成心理教育课。卞老师说进行心理教育的“同时”也培养了语文素养(应该改为语文能力),这是立足点、本体的颠倒。就语文教学的主体而言应改为,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进行心理教育。
第二,心理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不是一个语文老师就能解决的,甚至也不是一群心理教育专家能解决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这里所能够做的和应该做的就是,在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培养的同时,适时地,适当地,顺势地,自然地,而不是额外插入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不要指望通过我们的一点点教育就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所能做到的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一些正面的有益的疏导。
第三,我们还必须时刻警惕,不要因为我们自身的教育教学导致学生新的心理问题。从某种角度说,这比由我们来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更重要。因为,简单地说,在共同的社会背景下,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不外就是家长和老师!
本稿是编辑计划外的,但它又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直接相关。我们欢迎这种突破我们的计划有创见的对提高语文教学工作水平有利的来稿。再说一句,很希望见到针对语文学习自身的心理问题,如片面凭兴趣学语文,不喜欢学论说文、文言文之类的问题来细致深入地进行语文学习的心理教育,实在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文章。
余应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