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北航”对日索赔大案纪实

作者:张京平 李 书

字体: 【



的北华、北康两船,扣在武汉鲇鱼套。陈世如一马当先,加紧运动。从吴佩孚手中要回两船。在“北航”资金短缺时,陈世如自筹10万元汇入本公司,解救了“北航”。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北航”在营口、安东等地货运受到限制。1933年“一二·八”抗战,又影响“北航”业务数月。同年1月,天津奇冷,大沽口外海水结冰,北孚号因撞冰行驶,船头碰损,勉强开往汉口大修一个月。天灾人祸不断,公司损伤严重,入不抵出。各大小股东纷纷退股,公司存亡系于一念之间。陈世如毅然变卖家产,悉数收购这批股票,为公司注入巨资,公司得以再次度过难关。
  严重的打击接踵而来。
  1935年春,“北航”与日本大连靖和商会船行(会长小寺武市)签订了三年揽货载运合同,日商小寺代理了“北航”四船在大连的一切业务。公司在大连设立办事处,负责联络和会计事务。半年后,小寺找借口停止对“北航”付款。“七七”事变后,北平、天津沦陷,小寺态度更加蛮横。三年合同到期。“北航”决定撤回四船,小寺不干,公然采取强硬手段胁迫“合营”,企图直接掠夺“北航”四船。“北航”总经理李镜轩两次赴大连与小寺交涉无效,遂返回天津报告董事会,并提出辞职。董事长陈巨熙因公司即将破产也提出了辞职。常务董事陈世如由此被选为总经理,并负责赴大连向靖和商会船行算账、要船。
  与虎谋皮,谈何容易。陈世如通过关系请日本宪兵队、关东州厅、旅顺港司令部调解,但他们均偏袒小寺一方。陈世如决定提起诉讼。日本人的法院当然偏袒日商小寺,裁定为“中日友善”、“双方合作”。几个谈判代表无法可想,因为风险太大,决定回天津。陈世如表示:责任在肩,命不要了,我也要船。
  1939年元旦,陈世如决定“以毒攻毒,以日制日”。他找到了当年在汉口结识的“故友”须贺(时任日本海军府中将武官),许以重利,两人一拍即合。须贺密报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山本出面过问此事。须贺向在天津驻扎的日本海军武官大西敬一下达山本密令。随后,大连的日本宪兵队将小寺押送天津,小寺遂低头。未过几日,奇迹出现了:北孚、北安、北华、北康四艘海轮从大连押送回天津。陈世如重酬大西敬一等。至此,为期两年的涉外纠纷案终得解决。
  1939年春,经董事会研究决定,公拥陈世如为“北航”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在“北航”控股76%,成为最大股东。
  “北航”这个华北最大的民营企业,闯过重重险关,等待它的却是躲也躲不过去的灭顶之灾。
  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人已经成了亡国奴。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野蛮的强盗行径
  
  40多岁的陈世如,一表人才。高高的个子,宽脸膛,威武健壮。因是行伍出身,胆子大,办事果断。他留着像斯大林一样的胡子,更显得神采奕奕。从大连要回四船后,他深知日本人的凶狠和贪得无厌的本性,得来不易,保住更不易,处处小心谨慎,生怕再次落入虎口。
  日本驻天津海军武官大西敬一曾帮助“北航”要回四船,表面看起来为“北航”主持了“公道”,实际上,更大的阴谋还在后面。
  1939年春,“北航”四船回归不久,未及营运,大西武官凶相毕露,公然勒令“北航”将所有船只交由日本国际运输株式会社(简称国际会社)“代理经营”。陈世如别无选择,只能忍气吞声地就范。
  1940年7月10日,北孚轮(3500吨)满载铁矿石由朝鲜遮湖发向日本八幡航行。同月16日早6时,过山口县角岛灯台一海里处,因浓雾触礁。当时日本救助船不积极救助,有意拖延时间。他们以该海域为军事禁地为由,不许“北航”专业人员前往抢修。两个多月时间过去了,9月20日前后,台风来袭,风浪大作,船体破裂,遂沉没。12月14日,“国际会社”通知“北航”:船不能救,必须委弃。“北航”公司欲哭无泪,只好接受北孚的沉没结局。
  更大的灾难还在后面。
  1942年9月,日商华北运输公司(前身为日本国际运输株式会社)天津支店长致函“北航”董事长陈世如:“奉兴亚院(日本国当时驻北平侵略机关,后改为日本‘大使馆’)指令,北安轮应配船南方。”同时附该指令抄件(北连经三第605号),内称:“北方航业公司北安号轮船(载重4813吨),应驶南方运营物资。出境地秦皇岛,驶向地曼谷,航路依陆军船舶机关并受海军之指示,出航日期9月23日,寄港地秦皇岛、上海、基隆、香港、西贡、曼谷,输送物资,往航炭,复航米……”
  陈世如见件,心如火焚,但也无奈。
  北安轮是艘4000多吨的大海船,10月24日由香港空船出港,在赴西贡途中失踪。
  1943年4月28日,华北运输公司天津支店长田中惟一致函陈世如:“北安船行方向不明,已过6个月,应认定本船灭失。对于船员身份,给予遗族善后处理等急待解决,更要向发出调船令的北京大使馆讨个说法。”
  陈世如的心在滴血。他变得沉默不语,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坐着,看着东方那片茫茫的大海。那里已经有他的两艘海轮沉没在冰冷的海底。
  还有半壁河山,一定要保住。
  其实,日本人掠夺中国船只是有其政治目的的。一是为其军用,二是削弱中国的民族工业。据现存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一份国民党交通部当时(指抗战前夕)的文件称:“此种轮船,久为敌军(指日本)所垂涎。”
  1942年,日本一个名叫山口石的海军退役少将到天津,勾结一个名叫刘永谦的原直系中将军官,成立了伪华北航业总公会,企图操纵华北的民营航运业。该会会址设在青岛,天津设直辖支部。刘担任会长,大权实际操纵在副会长山口石之手。
  从1942年初,该会多次召集天津、大连、营口、青岛等地的船行代表到青岛开会,商讨组织华北航业联营社一事,但都被具有爱国心的各航业负责人以种种借口拒绝了。
  日本方面对此大为恼火。最后,东京兴亚院指使北平兴亚院直接介入此事。
  1942年5月4日北平兴亚院在北平召集华北各轮船公司船东会议,由该院第三经济局局长小林孝知主持会议,并有事务官国安诚一及日军方代表参加会议。其中心议题是组织华北轮船联营社。当时未能获得与会船东赞同,会议无果而终。同年7月至lO月间先后召开多次华北船东会议,强制“联营”。以北航公司陈世如为首的华北船东依然据理抗争。同年10月6日在青岛兴亚俱乐部别馆召开的“联营”会议上,陈世如发言谴责所谓联营的不法行径,留下“三点”书面声明当即退席。
  
  陈世如成了日本人的眼中钉
  
  多次拉拢不行,日本人开始采取强硬措施。他们先是用了杀鸡给猴看的一招。
  一次,日本人山口石请陈世如和亚细亚海运公司经理那介臣一起喝咖啡。表面上,倒也有说有笑。突然,山口石一挥手,两个日本军人架着一个中国人走进来。山口石对陈世如说:“你信不信,我一枪就可以打死他。”陈世如脸色变得铁青,一言不发。山口石说

[1]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