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北航”对日索赔大案纪实

作者:张京平 李 书

字体: 【




  2006年4月14日,新华社发出题为《25亿元民间对日索赔案浮出水面》的电讯。内容如下:
  新华社北京4月14日专电(记者郭威)迄今为止我国民间对日索赔金额最高的个案浮出水面。近日,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在北京接受天津“北航船案”当事人之子陈英的委托,将就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强掳天牢北方航业股份有限公司船只,并造成该公司巨额损失折合人民币25亿元一案进行对日索赔。
  4月11日,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会长童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索赔25亿元人民币的“北航船案”,是联合会接受委托的第一宗民间对日财产索赔案,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民间对日索赔金额最高的个案。“日本在发动侵华战争期间,对一个民办航运企业造成如此巨大的损失,令人震惊。”童增同时表示,联合会将尽快就此事启动相关工作程序。
  今年59岁的陈英向记者讲述了“北航船案”的来龙去脉·1921年,其父陈世如创办天津北方航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当时较大的民办航运企业。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期间,征用了该公司4艘总载重量为11613吨的大型客货轮船,并造成此4艘船在1939年至1945年间。3艘沉没、1艘失踪的事实,让北航公司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日本方面从未对此作任何赔偿。
  陈英说,在其父陈世如的不懈追讨下,当时的日本海军省和日本驻北平“大使馆”分别为这4艘遭难船只出具了认证、估价证明文件,这些文件成为日后北航公司对日索赔的重要依据。他告诉记者,经过计算,“北航船案”造成的损失折合人民币已高达25亿元。
  近年来,作为“北航船案”的清算代表,陈英一直在搜集和完善有关“北航船案”的证据,他也曾先后12次与日本有关方面交涉,但都没有结果。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父亲已故,这件事不能再拖了。”陈英说。
  新华社的电讯立刻引起舆论界的大哗。“北航船案”再一次引起国内外广泛的关注。
  这其中有四点原因:
  一、索赔二十五亿元,这个数目确实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是触目惊心。
  二、北航公司四艘钢质海船,总吨位达11613吨,在当时的条件下,超过数艘巡洋舰(著名的中山号巡洋舰仅3000吨)。确实是数量巨大,损失巨大。
  三、日本国在二战期间,以强力“租借”北航四艘海轮,三艘被炸沉,一艘失踪,致使北航公司血本无归,最终破产,陈氏家族一贫如洗,实属海盗行径。
  四、虽说是日本强抢强占中国民间财产,但并非全是战争行为和政治行为,两方签有租借合同。四船灭失后,日本海军省和当时驻北平的所谓大使馆均出具证明答应赔偿。时至今日,仍无丝毫动静。铁证如山,仍百般抵赖。
  自古一理: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而堂堂日本国却是:一不讲理,二不讲理,三还是不讲理。第四则是装做没事人一样。
  如此种种劣行,百余年如一日,一脉相承。全世界的人都会怒目而视,千夫所指:日本国。你们还有没有一点诚信?!你们还有没有一点儿尊严?!你们还讲不讲一点儿道理?!
  作为一名记者,我于1997年开始接触“北航船案”一事。在陈英下榻的大沽路东海浴池住宿部,在陈延福保定道陈旧的居室,我们曾彻夜长谈。陈氏兄弟秉承其父陈世如的遗志。一腔热血,铮铮铁骨,确实感人至深,令我多次垂泪不止。
  1998年1月15日,《天津日报》社会新闻版头条刊出消息:《陈氏家族状告日本国》。一时,消息轰动海内外,全国有43家报刊转载。
  时光荏苒,又是8年过去了。真应了陈世如老人生前的一句话:抗日战争没有完!
  现在,我将这8年多的采访和经历写出来。请读者来评评这个理,请历史来评评这个理。
  
  艰难的民营航运
  
  1980年1月13日;天津市河西区杭州道,一栋旧楼,窄小的单元房。86岁陈世如老人已经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他用浑浊的眼光看着身边的儿孙们,一口口喘着大气。
  孩子们问道:您还有什么话?您说,您说!
  陈世如张了几下嘴,没有说出来。大儿子陈延福说:“爸,我知道,你想说索赔的事。”陈世如点了一下头,眼角溢出浓浓的两滴泪。突然,他憋足了气,一字一钉地说:“船是陈家的财产,也是中华民族的血产,务必将对曰索赔进行到底!”话音落地,陈世如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两眼圆睁,怒视着窗外灰蒙蒙的铅一样的天空。
  那几句话,钉子一样钉在了陈氏后代儿孙的心上。“中华民族的血产,”确实是字字千钧。
  提起“北航船案”应先说说北航公司的来龙去脉。
  陈世如老人,1894年12月3日生。天津西大沽人。家本清贫,父亲陈德元以做工为主,修炮台,搞建筑,生有一女一男。女儿陈寒蕊嫁与同是大沽人、当时并未当总统的曹锟。红纸大帖,明媒正娶。陈世如成年后从军,保定陆军学校毕业,最后官至中将旅长。因脾气过于耿直,不善逢迎,加之后台失落,官场失意,最终弃官从商。
  1921年6月,陈世如伙同曹钧(曹锟五弟)、陈巨熙、李镜轩等人,正式成立天津北方航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北航”),曹钧、陈世如各投资10万大洋,其余股东投资数千数百不等。7月2日向北洋政府农商部立案,之后又在国民政府南京实业部立案。
  北航船业迅猛发展。到上世纪30年代末,已拥有北太(2000吨)、北康(1500吨)、北华(2500吨)、北平(600吨)、北孚(3500吨)、北安(4813吨)等多艘大型客货海轮,并有北通、北达两艘大型驳船和数艘小驳船。同时在万国桥(现解放桥)一侧百福大楼设立新公司,并有仓库三座、仓库办公楼(现为爱华小学)等产业。公司员工达280余人,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外籍船员。当时的一名英籍船长月薪达600大洋。“北航”的航线扩展到上海、福州、香港等地。远至日本、南洋群岛。在上海设了分公司,沿海各大商埠均有办事处。上世纪30年代初,“北航”已成为华北地区位居第一的民办航运企业。
  陈延福说:我们家那条北安号,太大了。有一次,沿海河开到万国桥。船太大,没有办法掉头。一家驳船公司趁机敲竹杠,要6000大洋拖到入海口。我父亲急了,把北华号调进来,挂上缆绳,硬是倒着把北安号拖回大沽口,行话叫“倒戗刺儿”。当时轰动了天津城,海河两岸观看的人多了去了。
  陈延福回忆说:“那时,我父亲是华北地区船行的行长。航运业的船长、董事长、总经理什么的,来我们家的人多了去了。香港前特首董建华的父亲董浩云就在‘天津航业’工作,他总上我们家来,和我父亲是好朋友。我们孩子们都尊称他为董二爷。”
  在军阀混战的年代,民营企业的成长是十分艰难的。1924年,直奉战争爆发,曹钧辞去“北航”董事长职务,任直系后方兵站总监。不久,直系战败,曹锟被囚,曹钧受牵累,张作霖下令没收曹钧在“北航”的10万元股份。接着,吴佩孚兵败山海关,运兵南下,带走“北航”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