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送教下乡 促城乡教师共同提高

作者:李 菲

学科、学校教师全员参与的一种面对面的培训形式,达到在“做中学、在看中思、在思中做,共同发展”的目的。为了使这项工作具有生命力,我们根据乡村教师的要求不断调整培训内容,完善培训形式。2003年以前,送教主要是讲1-2节观摩课,结合本学科,做一场讲座;2004年我们在讲课、说课、评课的过程中增加了40分钟师与师之间的互动答疑交流,提高了针对性;2005年又增加了后续培训,要求听课教师写一篇心得体会,形成一套完备的送教模式。概括起来为七种形式:
  1 参与式:由讲师团主讲教师示范性地讲一节课,并进行说课、评课和讲座;
  2 参与式:也叫体验式,与送教下乡活动的教师一块参加该校的课堂教学,然后一块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参与、体验,帮助学校教师找出教学中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3 融会式:采取共同上一节研讨课的形式,然后在一块进行互动,共同分析这节课教学中的得与失,共同探讨一节成功的教学范例;
  4 沙龙式:讲师团教师仅是沙龙活动的主持人,每个参训教师都积极发言,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充分发表每位参训教师的意见,进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
  5 跟踪式:我们要求每位讲师团教师与联系学校的教师结成帮扶对子,对他们进行跟踪培养;
  6 反思式:要求参加听课的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写一篇听、评感想,并以学科为单位进行评选,选5篇优秀文章送市继教中心;
  7 发展式:尤其是对口联系学校,送援单位除了送去新的理念和教法,帮助这所学校进行学校整体发展的调研外,受援学校还选派骨干教师到市区学校听课、评课参加学校的教学活动。通过培养一批教学骨干,带动这所学校的全面发展。
  在讲课手段上也不断改进,开始送教时,教师们都想把先进的教学设备运用上,制作课件,但从问卷调查中得知。农村教师因缺乏设备和技术“看得到、学不了”。因此送教教师们就自己制造“土”教具,这些“土办法”,更贴近农村实际,得到农村教师广泛认同。由于不断找准农村教师的需求点,使送教下乡保持了生命与活力。
  
  城乡互动引导农村学校校本培训
  
  襄樊市樊城区继续教育中心 叶启文 米成英
  1 开办农村新课程专场培训。
  区教育局对农村教师进行了由宏观到微观的培训,培训内容上避免空洞说教,力求贴近教师,贴近课堂,贴近教材,贴近农村,受到教师的欢迎,为教师教研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最直接、最有效的服务。
  2 名师巡讲深入到最偏远的学校。
  组织优秀教师送课到最偏远的学校,开展送课下乡活动,共送课三次20余节,优秀教师与农村教师零距离交流,就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展开对话,成功地解答了农村教师教学疑问200多个。此举有效地促进了城乡教育教研均衡发展,受到了乡镇领导和教师的热烈欢迎。
  3 城区学校对口支援农村学校。
  在区教育局统一组织下,城区教研资源丰富的学校主动与乡镇中学挂钩,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目前已有15所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手拉手”,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参与教研活动,指导农村教师上课,乡镇的教师到城区学校参与该校集体备课、听评课活动。有些城区学校还向对口学校赠送教学课件、优质课光盘、教育书籍等。
  4 城乡教师交流互动。
  2006年8月下旬,区教育局组织33名教师到农村学校工作一年,这些教师将城区优秀的经验带到农村。同时教育局又将86名农村教师安排到城区学校“充电进修”一年,这些教师又将城区的经验带回母校。此举实现先进理念共享、优质资源共享、有效成果共享,促进全区教育均衡发展。
  
  以“三个结合、两个一体化”形式培训农村教师
  
  谷城县教育局教师工作科 张洪顺
  几年来,谷城县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新路子,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1 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新课程师资培训坚持以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主要安排在每年暑期。四年来,全县有600多名骨干教师到省参加了以新课程为主要内容的提高培训,省级培训参训比例达15%以上;有1200多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市级新课程集中培训,市级培训参训比例达40%以上;参加县级新课程集中培训的教师比例达100%。新课程校本培训除每年秋季开学前全县统一安排一周时间开展校本培训外,主要在平时教学中进行。县教育局建立校本培训计划专题申报制度,每学期申报一次,无校本培训申报计划的学校在学分审核认定时不予认定。
  2 送出去培训与请进来培训相结合。送出去培训就是按照上级培训机构安排的调训任务,选送各类对象到省、市参加培训。实施新课程以来,县教育局共选送50名教育管理干部和中小学骨干校长到教育部干部培训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进行了以新课程为主要内容的高级研修培训;选送538骨干教师(校长)到武汉10所高校参加了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培训。请进来培训就是聘请省、市级名教师、名校长及讲师团成员来县进行传经送宝。同时还请外教对中小学英语教师进行强化培训。2007年7月,美国惠黎基金会北京分会派日本在美留学研究生富田凉子老师到薤山中心小学开展支教活动,县教育局利用这一机会,请富田凉子对全县38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了以新课程为主要内容的英语听说强化培训,收到一定的培训效果。
  3 骨干教师引领与名教师支援相结合。骨干教师引领就是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带头作用,以结对子、压担子方式引导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县教育局制定的《中小学骨干教师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被评为市、县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教师,在任期内每人要结对帮扶培养1至2名青年教师,使他们成长为骨干教师。名教师支援就是各级名教师(名校长)对口支援薄弱中小学,为薄弱中小学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县教育局于2007年初建立了县级中小学名教师、名校长对口支援薄弱中小学机制,全县15名市、县级中小学名教师、名校长,每人对口支援1所薄弱学校,每学期到支援学校开展不少于2次的帮扶活动。年终对名师(校长)活动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下届名师、名校长评选的依据之一。
  4 师训、教研和科研一体化培训。教育局教师工作科、继教中心、教(科)研室和电教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整合培训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培训资源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县教育局、教研室和教科室通过开展校本培训示范学校、校本教(科)研先进学校的创建与评比,促进其将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科研三者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相得益障。
  5 天网、地网、人网立体化培训。“天网”就是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计算机网络和校校通工程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地网”就是利用省、市、县三级教育部门

[1] [2]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