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送教下乡 促城乡教师共同提高

作者:李 菲




  襄樊市教育讲师团汇集着襄樊市城区义务教育阶段的精英,是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不仅仅属于城区所有,应为全市共建共享。襄樊市以构建和谐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全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积极开展教育讲师团送教下乡工作。
  提出这一工作设想,是襄樊的教育实际决定的。在农村特别是山区和边远地区的教师长期在封闭的状态下工作和生活,他们对外面的变化知道的太少。在襄樊市组织的一次暑期培训中,有些事引起人们的深思:一位老师在襄阳宾馆进门时,不知道玻璃门是感应的,人走到正中间门就会自动开,他没有走到中间,门自然不开,便在旁边用手狠狠的敲门,门肯定是开不了的。培训班进餐吃自助餐,但有位农村教师只取了一盘馒头坐在角落里吃,问他为什么不吃别的东西,他以为吃别的东西还要另外交钱。这些情况说明,我们的农村教师对现代生活了解的少,最基本的一些生活常识和技能不知道。处在贫困地区的很多农村教师与时代的发展比起来已经落伍了。用他们的观念,用他们的常识,用他们现有的思维,来培养明天的接班人很显然是不适应的。农村教师最需要培训。近几年,省里和市里花上很大一笔资金组织农村教师走出农村到城里培训,省教育厅花巨资在全省范围内,每年组织2万名农村中小学教师免费到武汉10所高校集中培训。襄樊市每年投入50多万元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免费集中到市里培训,目的是让处在山区、边远地区、贫困农村的教师走出那些地方,在接受培训的同时感受城市的现代生活,感触现代社会气息。把农村教师送到城里培训让教师们开阔了眼界,更新了思想观念,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造了条件。
  但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学整体超编和结构性缺编并存。襄樊市教师超编9000多人,主要在农村中小学。可有些地方或学校有的课程没办法开,在岗教师有不少人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再者,单纯以送教师到城里培训的办法,也受到课改实际的挑战,客观现实需要我们的培训到中小学校去,到老师中去,到课堂里。为适应农村新课程改革和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要求,我们将培训重心下移到农村中小学。从2003年成立“襄樊市教育讲师团”,经过这么几年,队伍不断壮大。影响不断扩大,积累的经验也越来越多。现对“襄樊市讲师团”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协调城乡教育发展上所做的工作做个基本的估价。
  襄樊市教育讲师团开展活动四年多了,我们到底怎么评价它?我想,我们既然能坚持往下走,说明它是受到肯定的。反之则会开展不下去。可用这样一句话来评价教育讲师团:教育讲师团在重点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同时,又促进了城市骨干教师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这个过程是农村教师和城市骨干教师共同成长的过程。在省内,襄樊市教育讲师团已成为襄樊农村教师培训品牌,成为襄樊教育的特色。
  作出这样的评价是根据组建教育讲师团组织的基本目的。搭建这么一个平台目的是什么?
  一是培训提高。这是教育讲师团的主要职责,也是它的主体内容。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
  二是资源共享。城市的教育资源面向农村,供农村选择和使用。城市教育的师资资源可以供农村选择利用,城市学校的校长、教师这两支队伍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技能、教育方法、教育经验等可以大量地投放到农村中小学去,让农村中小学教师、学生享用。讲师团的教师都是襄樊市区的骨干教师、名师、名校长,讲师团送教下乡,就是全市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我们应该有这种认识,在农村学校经费投入不足、硬件条件改善不够的情况下,城市学校的软件资源应尽可能有效的向农村学校输出。在襄樊市。已基本形成共识,并不断实践。
  三是形成特色。教师的培训提高有多种方式,也有多种渠道。一个地方的教育在探索的过程中应该寻找适合本地实际的行之有效的一些方法和措施,把这些方法和措施作为一个抓手,抓住不放,成为教育的重点并尽可能形成特色,成为品牌。
  为实现上述目标,对组建襄樊市教育讲师团和开展讲师团的活动有这样一些基本要求。
  第一,把握主线,突出重点。主线是什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围绕素质教育、围绕课程改革选择送教下乡的重点内容,既是现实需要的也是未来发展的内容。讲师团教师在申报课题时,要结合各自在教育实践中的所感所悟。课程改革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应该抓住这个主线。
  第二,创新方法,对话互动。送教下乡最精彩的就是在对话互动上,教师讲一节课,成功也好,失败也好,我们要评判它。这节课讲得好,好在哪个地方?有问题,问题出在哪儿?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都有利于教师的提高。我们主讲人,阐述为什么这样讲,就这一个板块内容举办讲座,是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是个人教育思想、教育意识的一种展现,同时也是培训互动的一个实例。大家都知道一个基本规律:一个教师的成长通常有三个环节是必须的,一是学习,二是实践,三是反思,把这三个环节加起来就能促进一个教师健康的成长。如果这三个环节不齐全,对这个教师的成长就不利。送教下乡活动体现更多的就是教师之间的对话互动,这是一种方法上的创新。校长培训,过去我们放在大学里搞,那种培训方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批专家学者从理论上,对我们的校长进行了一种引导。但是,我们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校长,更缺少的是鲜活的管理学校的实践案例。去年12月份,襄樊市举办校长培训班,我们让有办学特色的校长讲课,他们既讲一些“大话”,那是理论所必须的;他们更多的是讲“实话”,是办学实践中的所感所思,更多的是办学实践中已经证明是可行的东西。培训班结束的时候,专门安排了一个座谈会,听听大家的意见,结果也正好是这种安排的初衷,倍受欢迎。对话互动这样的培训在我们教师培训中应该广泛使用。
  第三,教学相长、重在提高。我们讲课、举办讲座,我们是教师的身份。送教下乡就是送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技能下乡。我们是教师的身份,听课的广大农村教师、中小学校长,他们是以学生身份份听课的。但是他们和一般意义上的学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群体。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我们的教和他们的学在互动的基础上更多的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共同成长。这是符合教学相长规律的。面对学员,他们有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面对已经有教育教学经验、管理经验的特殊的教师群体和校长群体,更能够彰显教学相长的效果。
  第四,增强责任,积极参与。讲师团成员的责任,可以用“三个一”来概括:
  是一份荣誉。襄樊市的骨干教师队伍是庞大的,被选为教育讲师团的成员,本身就是一份信任、一份荣誉。作为讲师团的成员理所当然地感到了信任,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信任,也是社会的认可。
  是一份责任。讲师团成员本身是优质教育资源,要发挥作用,产生效益。作用和效率取决于责任心。很多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