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送教下乡 促城乡教师共同提高

作者:李 菲

的各类培训机构,开展培训不同层次的新课程师资;“人网”就是利用人的资源开展师资培训。如利用市、县讲师团成员定期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城镇教师支援山区学校;各级名师对口支援等为乡镇中小学培训新课程师资。
  
  边学边用,学用结合
  
  老河口市袁冲小学
  学校采取“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的学习方式,以“分层设标,分类培训,限期达标,整体推进的培训模式,实施学校教师培训工作。
  1 组织教师学习。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新课程通识性培训》等课改材料,联系新课改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学习后对照课改要求,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找出自身教学的不足之处,并根据学校制定的“分层设标”要求,对接相应的层次进行学习,按层级要求学习提高。
  2 请辅导教师现场指导。邀请中心学校语、数教研员。给学校教师作“新课程、新体验、新收获”讲座,并组织教师就有关课改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如要求教师以语文、数学、科学等课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自主探究,做学习和发展的主人等同题。
  3 组织课堂教学交流。由学校教师主讲教学公开课,教师集体参与讨论。如听学校吴老师主讲《凡卡》公开课后,大家感到吴老师教学语言亲切,感染力强。特别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读中感悟、议中理解,对教师们的启发很大。听课后,教师们模仿主讲课老师的方法。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设计新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尝试,从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4 开展集体备课。学校按照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集体备课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集体备课规程》、《集体备课操作规范》等规章制度,组织教师集体备课。这项活动坚持得很好,且扎实有效。为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5 搞好教研活动。深入细致地开展讲“三课”活动,定期开展学校教师公开课、观摩课和研究课。课后要求教师们都要写出质量较高的教学后记和教学质量分析,并且学校半月一小查,一月一大查。引导教师走教研同步之路,实现教学教研相长。
  6 师生共同练字。学校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写字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以“狠抓质量不放松,写字兴校显特色”、“以写字教学,促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师生都要写一手好字。学校成立了写字教学工作领导专班,由副校长具体落实指导写字教学工作,语文教研组长负责检查、评比工作。为了激发师生写字的兴趣,达到书写规范、美观、端正。学校开展“班级周周练,学校月月评,师生同练字,共同展风采”活动。同时,还通过教师、学生集体反复商讨、研究,群策群力,编写了校歌——《写好字、我骄傲》,营造浓厚写字氛围,促进全校师生写好汉字。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通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各层级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均达标。教师们一边进行课堂教学,一边进行教研活动,以教学带动教研,以教研促进教学,取得了教学教研双丰收。张庆敏老师撰写的《口语交际演示》论文荣获国家级奖励;吴静老师撰写的《口语交际,真情表达》荣获省级奖励,张风荣教师撰写的《10个没有思维的孩子》和《少点检查味、多点研究味》均在《中国教育报》发表,还有学校的二十多名教师的论文、案例荣获市、省、地、国家级奖励。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学校从实际出发,校本培训工作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送教下乡”推动农村课程改革的进程
  
  保康县歇马镇中心学校 曾庆华
  笔者所在的乡镇655平方公里的版土上分布着22所学校(其中含3所中学、11个教学点),最远的教学点距离集镇超出1130公里,学校仅有的一名教师既要负责学生的饮食起居,更要执行教学常规,根本无暇顾及课改。“送教下乡”则较好弥补了农村教师的这一缺憾,为农村学校教师搭建了朴实的课改交流平台,传递着城乡之间的课改信息,推动了农村学校、教师践行课改的进程。
  1 给教师以现身说法。如何从过去的“灌”转向新课程的“引”,这是农村教师最大的困惑之一。“送教下乡”活动中的研讨课为农村教师做了很好的示范。
  传授学法。注重对学生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如默读思考、勾画批注、质疑合作等,这些技能、方法的传授是新课堂顺利实施的必要步骤。
  耐心引导。研讨课中教师总是坚持不懈地循循善诱,即使结论“望眼欲穿”,教师也很少“包办”。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平等的、长期的,执教者没有丝毫懈怠,学生积极思考,顺应教师的引导,最终实现教学意图。
  平等对待。研讨课另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均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少农村教师由衷地说: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竞能“出彩”,竟能有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喜。学生不差,是我们自己差。“送教下乡”首先革新的是教师的观念。
  2 传递灵活多变教法。教学方法的感性传递是“送教下乡”活动中的重头戏。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几年前襄城实验小学送教到歇马小学的一节英语课,对各种表示颜色的英语单词,一位四十余岁的女教师没有一味地机械教读,而是运用各种颜料,鼓励学生调配出不同颜色,然后在引导学生针对性地熟记这些表示颜色的英语单词。学生不仅学会了单词,而且对各种颜色有了具体认识,趣味盎然。执教者借用课堂这个载体,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传递给听课的农村教师,使之受到启发和感悟,并模仿应用,推广到自己的实践中去。
  3 共享成功教学经验。教学经验的积累需要教师较长时间的沉淀,是教师的宝贵财富。在《草原》研讨课中,教师首先用自制的几幅水墨画让学生区别“渲染、勾勒”,然后理解课文“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的含义,可以说易如反掌。水到渠成。其实农村教师也在钻研教材探索教法,甚至付出了比城镇教师更多的劳动,但效果总不如人意。“送教下乡”向教师们传递一些先进的教学经验,对农村课堂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教学手段推陈出新。“送教下乡”研讨课中,既有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展示,也不缺乏传统媒体的合理应用。不少课堂能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然后因材施教,把传统媒体演绎得出神入化,这也说明条件还比较落后的农村教师依然可以根据需要,自制一些简单的教具、学具,既可以创造条件使用现代媒体技术,也不必要放弃传统的辅助手段。
  5 带动农村校本教研。“送教下乡”毕竟时间短暂,不可能一下子解决许多问题。但送教下乡推行的教师集中研讨交流的培训形式为农村学校教师提供了教学研究范本,农村学校教师进行模仿创新,把所学运用于实践。笔者所在的乡镇就由文、理科综合教研组长牵头,集中全镇的骨干教师组成培训团,向全镇公开,鼓励学校自主选择培训教师主讲研讨课,介绍教学经验。

[1] [2] [3]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