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送教下乡 促城乡教师共同提高

作者:李 菲

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孩子们抢着站起来认读,像许多快乐的音符,争先恐后地弹起、落下,此起彼伏,站起来的孩子越来越多,每一张小脸上都绽开着自信的笑颜,他们快乐地展示着自己,沉浸在学习的愉悦之中。
  这是按教学进度上的一节课,课前我作了二处修改:一处是将老师发字卡变成学生选字卡;第二处是将老师贴词卡变成了学生自己贴词卡。两处改动虽然是细微的,但却折射出对新课程理念的思考与实践。如果在我们的课堂上,每一个教师都少一点包办,多一点放手,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而又充满竞争的氛围,相信我们的学生都会像快乐的“音符”,在课堂上欢蹦乱跳,弹奏出知识的蛩音,展现着生命的对话。这次授课使我有了新的收获。
  镜头二:深挚的友谊
  2004年10月 保康歇马
  我不喜欢一言堂,喜欢与老师们交流互动。因为越是在激烈的争辩中,大家的思路才越来越清晰,也只有这样才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马桥讲完课后,领导特意安排了一个“现场提问”环节,老师们纷纷写来纸条。我热情地邀请当地的几位骨干教师来当嘉宾,鼓励他们参与发言。互动交流开始,老师们提出了几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合作学习究竟该如何合作?”“如何在低年级教学中处理好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怎样提高农村学生的习作水平?”我以商量的口吻引导在场的老师参与讨论。在探讨作文教学中的困惑时,我把多年探索积累的经验和看法同大家交流,一个又一个老师参与进来,他们谈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探索,谈作文教学中点滴的成功,他们的勤奋好学感染着我,他们的出众才华震撼着我。谁说乡村无名师?他们才是真正的名师!
  在互动研讨中,我认识了王怀玉,保康马桥的一名女教师,我从马桥回来的第二天,她发来了一封邮件,看后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信件中写到: “当她看到我们孩子课堂表现之后,由衷地发出赞叹并真诚地翘起大拇指。在她看来,我们山里孩子一点也不比城区孩子差,他们和城区孩子们一样聪明活泼、天真可爱,似乎还多了一份纯洁与善良。这是多么值得让我们山区教师、家长欣慰的肯定!其实多年来,我和我的同事们就一直在做这样的努力:让山里孩子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同样优质的教育,我们要靠主观努力去尽量减少山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客观条件而带来的某种缺憾!
  信中还谈到她的反思,城里教师所言的那些教学现象,不正是我们平常在学习新课标时所感到迷茫的问题吗?可不同的是,我们只是模糊的感性认识,却不能上升为理性的思考。不是我们不知道思考,而是我们理论储备不够。不能跳出来看待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由此,我明白一个道理:特级教师与普通教师最大的不同,在于特级教师能敏锐地发现教学实践的不足,并身体力行去完善它。
  多么善于反思的老师。多么可敬的老师!为了大山里的老师,我们怎能停下送教的脚步?有感于“圆桌对话式”的成功互动交流,我向讲师团提出了建议:改送课为受援方点课,山区教师认为哪些课不好上,点哪课我们就上哪课,先上后讨论。改单向解答为沙龙研讨,每次送教必须保证最少一小时的互动讨论。
  改进后的送教下乡更受欢迎了,在一次又一次的讨论交流和激烈争辩中,我结识了一名又一名山区优秀教师,王怀玉、杨根枝、吴素华、潘金翠……我们结成手拉手好朋友,经常通过电话、书信、电子邮件切磋教学,有时也有激烈的争论,最终在争辩中形成共识。我们和山村教师的友谊也犹如蜿蜒的大山在延续和加深。
  镜头三:不竭的动力
  2005年11月,枣阳吴店
  载着讲师团成员的车进入枣阳境内,车外气温骤降。寒风刺骨,一会儿,天空飘起雪花来,二个小时颠簸,终于到达吴店。一下车,人冻得瑟瑟发抖,我顾不上搓搓冻僵的手,快步走进教室,眼前的一幕定格在了我脑海中:偌大的饭堂里坐满了上课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寒风从破了的窗户中吹进来。饭堂内很安静,坐在第一排的一个小男孩小手、小脸冻得通红,清亮的鼻涕流了出来,小男孩没察觉,他定定地看着我,明亮的眼眸里充满着渴求知识的光芒,我掏出餐巾纸轻轻擦去孩子的鼻涕。上起课来。
  课虽然结束了,可听课老师专注的神情和小男孩的眼神如同电影胶片,在我脑海中一遍遍回放着。我反复思考,面对他们如此的真情,我拿什么奉献,拿什么回报呢?唯有学习、进取、永不停歇。
  每一次送课我都提醒自己必须达到三个要求——实、新、活。实,就是扎实、实在,要扎扎实实搞教学,实实在在作示范,不做秀摆花架子。新,就是要渗透新课改、新理念,展示教学中的新探索、新思路。活,就是教法灵活,注重互动,让课堂充满活力。我一直用这尺子严格要求自己,确保每节课都受欢迎。我在鞭策自己的同时,也在要求和鼓励乡村教师和我们一起在精神层面上得到洗礼,祈愿他们能改换视角,变校园为乐园,视讲台为舞台,把教室当成耕耘的伊甸园,不断地去发现,去感受教学工作的乐趣。
  人们走过的每一个足迹,都是自己生命的留言,留给今天翻过的日历,留给未来永久的历史。送教下乡,架起了城乡教育的彩虹桥,实现了真诚互动,能力双赢的预期目标。借助这座桥梁,我和我的名师团队学到了农村教师吃苦耐劳和默默奉献的精神,也增强了危机感和进取心;乡村教师受到了思想的洗礼,学到了先进的教学理论和经验。很多乡村教师都说: “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名师风采,还有专家帮忙解开教学中的困惑,这样的活动开展的越多越好啊!”这些发出肺腑的话语让我更加感到肩负的责任是多么光荣、多么重大。
  回首五年的送教下乡,送教中个人教育智慧得到了释放、展示和检验,对教育教学零散的思考也因送教下乡变得清晰、完整和系统;在送教中成长,因送教而成熟。在饱含激情地做着自己热爱的送教工作的同时,感受着人生最幸福的体验,享受着人间最深挚的真情。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