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送教下乡 促城乡教师共同提高

作者:李 菲

同时,在全镇范围内大力推行联校区域教研,坚持用规模较大的学校带动薄弱学校,坚持送课到薄弱学校,还在集镇所在地的中心学校选拔年轻的骨干教师到偏远学校支教,区域性整体水平提升较快。
  “送教下乡”活动从对教材的理解,课程理念的运用,教学方法的传递以及辅助手段的选择等诸多方面为农村教师进行了切身示范。留给我们更多的是他们对课程标准的整体把握,对教材编排意图的准确理解以及他们结合学校、学生实际适时调整教学思路合理建构课堂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农村教师,我们既有了抽象认识,更多的是一种具体感受,可以说,“送教下乡”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课程改革的进程。
  
  送来的是精彩
  
  宜城市王集镇槐树小学 杨雁霜
  送教下乡,送来的是精彩,是惊喜,是快乐。
  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没有作秀课、没有表演课、没有回头课。执教老师不辞辛苦,精心设计教案。精心准备教具、学具,重视技能技巧、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准确把握学科特点,关注每一个孩子,平等参与、科学引导、注重生成。课后,讲课教师都蹲下身子与听课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互动、答疑解惑,确保所送的每一节课都能让我们农村教师学得来,用得上,彻底解除了我们面对示范课心动却难以行动的尴尬。
  1 专题讲座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专题讲座是集中解决教师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重要形式。以前,也有专家教授来搞讲座,他们的专题讲座一般是宏观的,内容理论形态高,具有普遍性、抽象性的特点。听他们的专题讲座的人,如果不具有相当的理论素养,常常会被讲授者古今中外的旁征博引搞得一头雾水。因此,他们讲的东西,我们农村教师理解起来困难,实践起来困难就更大一些。所以在送教下乡活动中,采用示范课与理论讲座相结合的形式。先观摩两节示范课,再结合这两节课进行理论讲座。
  襄樊第一实小的一位女教师,在讲《白鹅》一课时,以她特有的亲和力,循循善诱,关注每个学生,既教给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读书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还有一位老师上的一节《安塞腰鼓》,教学设计新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她们的课受到听课教师及学生的一致好评。课后围绕“谈谈阅读教学中的点线面”“说课”两个问题进行了专题理论讲座和研讨交流。
  由于讲座教师是都是一线教师,作为市、区级教学骨干,他们不仅对新的教学理论思想有较全面、较深刻的理解,而且他们作为教学第一线的实践者、改革者,有将理论转换为实践的经历,品尝过在这种转换过程中的甘苦。同时他们对本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有较实际的认识和理解,因而他们结合地方实际在专题讲座中讲出来的东西具有地域性,针对性,更贴近农村教师的需要,而被他们理解和接受,更能进一步帮助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理论观念问题,促进农村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2 课堂教学返朴归真
  一般来讲,农村硬件设施不如城区学校,孩子在朴实的同时赶不上城区学生活跃,加之长期以来各种竞赛课、展示课动辄电教多媒体的场面,老师们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改是城里的事,要课改要先有多媒体。再由于很多作秀课影响,课堂上看起来学生能说会道,教师能唱能跳,难以挑出问题,是否是新课堂的模样非要是这样?这反倒吓住了老师。面对这些难以理解,难以移植,难以操作的课,老师们抱怨学生不如城区,硬件不如城区,倦怠思想便代替了积极的跟进意识。现在,送教的课都是一节节没有电脑、多媒体课件的实在的课,人们看到的是:一向沉闷的农村课堂气氛在城区教师的教学课堂上消失了,原本沉默寡言的乡下学生在与城区教师的对话交流中思路敏捷了。农村教师在震动之余更多的是思索:硬件不是进行课改的必要条件,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只要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精心处理好教材,坚持学生为主的思想,相信学生,同样能获得成功。关键的是自己要去思考,要去尝试,要去改变,要去实践,进而有积极的课改意识,形成浓厚的教改氛围。
  襄樊实验小学的周丽军老师讲的一节《巨人的花园》,就是一节朴实,生动,没有任何作秀成分的语文课。让我们听课的老师觉得亲切可信。课后,周老师就这节课进行了说课,谈了这节课的设计理念,还谈了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让教师们听了之后能学有方向,知道该从何做起。
  3 农村教师的渴望
  “送教下乡”解决了农村教师培训交通不便、工学矛盾和经费短缺的问题,使农村的教师不出门就能听到城里高水平教师的讲座和授课,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
  我们这些受训的老师在参加过这些活动之后,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对课标的领悟,对新教材的把握,对教法学法的运用,对新课堂的驾驭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升,为农村教育教学工作积淀了丰厚的力量。
  参加了一些培训之后,我们在收获的同时也感到一些不足。因为我们这些自然生长的农村教师一直以来都是凭着自己单薄的力量在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我们在迷路的时候,希望有人来指点迷津,所以每次送教下乡活动之后,我都在想如果我能拜这些老师为师,能得到他们更多的指点该多好啊。我们希望更多的城里名师下乡来指导和影响农村教师,只有这样,农村教育才能真正享受到城市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农村教师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农村的孩子们也才能感受到名师的教导。
  “送教下乡”作为一种有效的载体,它为乡村教师搭建了学习的平台,为城里名师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它像教育界的“同一首歌”,为乡村教育打开了一扇窗,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为这里的教师奉上精彩的讲座和课堂,为这里的孩子带来惊喜和快乐。我们衷心地希望“送教下乡”常下乡,像“同一首歌”一样越办越好,让我们广大农村教师,农村孩子们能真正受到实惠。
  
  有感于送教下乡
  
  襄樊市襄城实验小学 张德兰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迎着秋日温暖的夕阳。踏着满地飘落的黄叶,我默念着这首诗,在城市的街道缓缓前行,回味着送教下乡时热烈的交流场面。我的心激动着,兴奋着。作为襄樊市教育讲师团的成员,五年来曾十八次送课送教下乡。每一次送教下乡,刻在心底的是:送教前的精心准备,送教时的火爆场面,山区教师渴盼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眼神,山区孩子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刻苦劲头……每每回放这些镜头,我都思绪万千。
  镜头一:快乐的音符
  2003年10月保康寺坪一年级课文《哪座房子最漂亮》
  让学生指名认读水果字卡后,我喊了六名同学上台。每人选两张字卡(共12张)当字卡娃娃。第一轮,字卡娃娃举起字卡让其他同学开火车认读,从哪儿开,由字卡娃娃确定;第二轮,台上的字卡娃娃左右交换位置,我问学生: “调皮的字卡娃娃换位置了,你还认识它们吗?比一比谁认得快,不用举手,会认就马上站起来读。”孩子们大声回答: “能!”字卡娃娃依次举起字卡,

[1] [2] [3] [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