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

作者:佚名




  
  辅导行为是教学针对教学结果的反馈,了解学生的所缺与所需,对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导,使学生获得进步和发展。
  课堂教学是中小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知识技能的主渠道。如何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让学生高效地获得发展,是关注的重点。“适时反馈,及时矫正,当堂消化”是最理想的教学效果,但不一定做得到。且数学学科性质决定,数学知识往往一环扣一环,一旦链条断了,后续的学习比较吃力。新课标也规定,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辅导显得比一般学科更重要。其实辅导历来是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特色,有着丰富的经验。
  数学辅导的内容极为广泛, 可概括为下面几个方面:①给学生解答疑难问题,使知识深化、系统化;②发现(反馈渠道有上课时勤于捕捉,板演时注意收集,问答中随机提炼,练习里逐一分析等)并纠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及时查漏补缺;③给基础差或缺课的学生补课;④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⑤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 在学习方法上予以指导。
  辅导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如何使它发生正面影响,首先,辅导中教师应该重视因材施教, 注意区别对待。教师要明确辅导绝不是消极被动地回答学生的问题,更不是全班统一对待,只用一个层次、一种标准来“辅导”。对于班级中多数学生的错误和知识掌握上普遍存在的漏洞,应采用集体辅导形式。考虑到辅导的针对性,有时要把在某一具体问题中情况类似的学生进行分组辅导。对学习困难和成绩优异的学生宜采用个别辅导形式。如对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可引导他们对同一问题给出不同的解法,对特殊的问题能够推广到一般,对同一类问题能进行归纳总结,注意培养他们的积极探索精神和优良思维品质;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注意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着重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善于挖掘出他们身上的优点,帮助他们树立起一定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其次,在辅导中,教师要贯彻启发性原则,避免包办代替。在辅导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就某一问题寻求解决方法的提问,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仅仅简单给出解答,而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去分析条件,讨论过程,让学生参与解题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应处于“导”的位置,帮助学生找出解题思路受阻的关键环节,让他们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领略到成功的喜悦。
  
  5疏导
  
  怕数学是很多学生的真实感受。在他们的印象中,数学是枯燥的,逻辑是冷酷的。而减少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不能仅靠思想上的说教,数学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欣赏数学美,疏导学生学习数学时产生的焦虑,减轻或消除惧怕数学的压力。
  其实数学并不如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枯燥,相反,数学是美丽的,是充满魅力的。徐利治先生曾论述过数学美的特征。他说:“作为科学语言的数学,具有一般语言文学艺术所共有的特点,即数学在其内容结构上和方法上也都具有其自身的某种美,即所谓数学美。数学美的含义是丰富的,如数学要领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与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还有数学中的奇异性等等都是数学美的具体内容。”[4]让学生学会欣赏、体验数学美也是数学新课标的目的之一。
  数学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然而,数学美通常不像艺术美那样外显,因而往往不易被发觉,特别对中小学生更是如此。因此,要结合教学向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教育。首先,必须引导学生从中发现美、认识美、理解美、感受美。如数学概念、数学符号的简单性、数学理论的精炼性、数学方法的简捷性、数学问题的简洁性都是简单性的体现;其次,数学来源于现实,它的美是从现实世界中与生俱来的。教师要努力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数学知识是怎样从现实世界中来的。当学生亲眼看见数学知识怎样从他们身边生动活泼的现实中诞生并大显神通,他们自然就会体会到数学的美,引起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愿意终生与数学交朋友;再次,作为教师还应创设情境,化单一为多元,化静态为动态,让学生体验数学之美。如运用声音、颜色、图像等外在形象给学生以美的视觉冲击,吸引学生学习数学。寓情于动,通过静态知识动态化、抽象知识形象化的手段,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动态中赋予数学知识以美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的学习;最后,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创造美。有些数学题,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采用的方法不同,常常有不同的解法,这些解法有的繁、难,有的简捷、明了。有教学中,教师应该提倡学生广开言路,一题多解,引导比较,使学生领略数学方法的丰富多彩,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从中找出最佳解法,从而追求数学美。
  正如华罗庚所言,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大千世界,天上人间,无处不折射着数学的魅力和美丽。数学教师应先以审美的眼光去看待自己所认识的数学世界,而后在兼顾学生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的同时,努力挖掘数学中的美,并积极创设体验这种美的条件,培养学生欣赏数学美的习惯,从而消除对数学的惧怕感,喜欢上数学。
  
  6“五导”理念
  
  笔者认为五种不同的“导学”方法并无优劣之分,但是却存在这样一个事实: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服务的提供者,应针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目标对课堂的“五导”教学策略进行选择,要有所侧重,要有机结合,不能偏颇。
  “五导”既是教学方法,也是一种理念:首先,灌让位于导。过去看待教学,都是以教为主的,对教师的核心能力,集中在如何教,或如何组织教学,着重在控制能力、驾驭能力、自身的表现力、自身的知识水平等。而随着人们对教学的本质是学的认识,教师的核心能力将发生根本的变化[5]。五个“导”字并不否定教师的重要性,它只说明了老师工作性质的定位:学生确实需要教师的帮助,但这种帮助不是核心部分的,而是辅助性的。教师的帮助,主要在于“导”,教师的作用不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而是帮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迅速前进的向导;
  其次,学高于受。教师的教,是助学,是帮助学生一步步学习。凡是学生能够自己思考、自己解答的,就要毫不犹豫地把时间让给学生。把数学课本上的例题作为一个切入点,让学生通过思考,或在教师帮助下理解某个知识点及其形成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比起简单地让他接受一个结论更为重要。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而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负起责任。
  总之,“五导”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教师作画龙点睛般的教导、指导、引导、辅导、疏导,力求使学生得到最佳发展。
  
  参考文献
  1 梅里尔哈明,著.教学的革命[M].罗德荣,译.北京:宇航出版社,2002.
  2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郑强.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五法
  

[1]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