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

作者:佚名




  3)寓德育教育于化学教学过程之中。化学教育要充分注意科学与人文的紧密联系,大力改变科学教育无视学生的现象。每节化学课都要尽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涵,如辩证思维、化学家的科学创新精神、敬业精神、环保知识等,这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进取心,使其乐于接受教育;
  4)课堂上努力做到多“激励”来有效转化学习困难学生。课堂上适当地多使用“爱词激励”,表扬并鼓励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形成一个和谐宽松的气氛;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多设计易答题,多提问学习困难学生,这样,学习困难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会逐步提高,失落感就能逐渐消失;
  5)改革作业设计。① 在作业选材上贴近社会生活;问题设计上尽量坚持“变”,化难题为易题,使学生易答、易解、乐做,消除畏惧心理;②在作业题量上配有选做题,使优生吃得饱,学习困难学生吃得好;③在作业批改上尽量面批。这既能融洽师生感情,缩短师生间心理距离,又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利于提优补差;④设置信息处理题、开放题、探究题,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才能完成知识迁移。如Al(OH)3与碱反应,可提供以下信息:当Al(OH)3与碱反应时可表示为含氧酸H3AlO3形式,在碱性条件下会脱水成为偏铝酸HAlO2,据此你能否写出其与NaOH反应的方程式?开放题的编制,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⑤适当地给出一些催人上进的激励性批评语,来不断地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求知欲;⑥设置欣赏作业,如举办实验操作表演与竞赛、家庭小实验成果汇报会等形式,让学生在享受中得到健康发展;
   6)适当降低考试难度,压缩题量留有思考空间,使学生乐考乐学。根据《课程标准》,面向大多数学生的适当试题结构与题量:基本题一般占85%,中难度题只占15%,这样,既保证了试卷信度,又能考出学生水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消除学生考试的失败心理,从而使学生信心百倍地投入后继学习,使全体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都能得到较大的收获。
  
   启发式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与认识
  付学文
  
  启发式教学的启发不仅是各种启发方法、手段等的统一体,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从根本上废弃“灌”字。
  
  1启发式教学的三个环节
  
  教学中,教师创设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在积极的互动中,学生找到了解决疑难的方法。整个过程贯穿“设疑引学”-“辩疑解难”-“释疑巩固”三个环节,学生随时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思想上经历了从肯定到否定、又从否定到肯定的辨证思维过程,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培养了学习能力。
  如在讲“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时,若教师直接给出定理,再给予证明,虽然学生明白了这个定理,但对定理认识必然不深刻。若通过设置情景运用启发式教学,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辩疑解难,从而更深刻的认识定理。下面就通过“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这一节的教学设计,来体现启发式教学的三个环节,从而进一步认识启发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1第一环节“设疑引学”
  课堂上应首先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入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自己学习。教学中,教师先通过三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师问:线面平行的定义是怎样的?
  学生都能回答出。
  师问:教室内黑板平面与天花板平面的交线与地面的关系如何?(让抽象的几何问题具体化)
  学生都能回答“平行”。
  师问:为什么平行呢?
  大多数学生已陷入沉思。虽然学生对这个问题暂时没有明确的答案,但能看的出这个实际问题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2第二个环节“辨疑解难”
  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通过辨识和争论得到明确的认识,从而掌握知识。首先放手让学生看书、做实验,自己能发现和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自己学,以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为了能让学生在疑问中解惑,在接下来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
  教师提出问题:直线a与平面α(见图1)的关系如何?
  让学生自由讨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相交,但在α内画出直线b(见图2)时,学生的反应就不同了,大多数的学生会认为直线a与平面α是平行的。
  
  
  由这个启发式的提问,线面平行的判定就很自然地摆在学生面前:如果平面α外一直线a平行于α内一直线b,则直线a与平面α平行。
  
  1.3 第三个环节是“释疑巩固”
  这也是知识运用和巩固阶段。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做习题,证明问题,互改作业,练习,应用和小结等来运用和巩固所学知识,一方面通过反馈检查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和深入化。接下来,就如何证明这个命题,可以这样引导学生:
  教师:要证明直线与平面平行,只能根据定义:直线与平面无公共点。可否将它转化为直线与平面内任何一条直线无公共点?
  学生给出肯定的回答。
  教师:任何一条是一个“无限”问题,要证明一直线与共面的无数条直线都无公共点,几乎不能实现,将其转化为“平面外的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无公共点”,两直线的关系如何?
  学生:异面或平行。
  教师:若平面外一直线与平面内一直线异面,线面是否平行?
  学生举出反例,否定。
  教师:若平面外一直线与平面内一直线平行,线面是否平行?
  学生不能举出反例。
  教师:若不平行,必相交,则必有一交点,那么交点与平面内的这条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学生:在直线上或在直线外。
  教师:若在直线上,可能吗?
  学生:不可能。
  教师:若在直线外,可能吗?
  学生:不可能。
  教师:这说明什么?
  学生:线面平行。
  至此,在这连续的几个问题下,学生对此定理的证明思路就豁然开朗了,于是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归纳出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证明。
  上述整个思维过程的展示,通过对几个问题的提出,启发学生得出结论以及对结论的证明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从知识的角度,充分体现了解决问题时“无限”化“有限”、“空间”化“平面”、“一般”化“特殊”的思维轨迹。整个过程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向他们展示了一个定理的自然形成过程及证明过程。
  
  2 创设有趣的思维意境,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该课知识对社会实践意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一阶段可直接作为新课导入,也可以设计在新课导入和进入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过渡,但它决不等同于导入过程,而是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因为它直接牵动着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如果教师能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导课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如果启发式教学运用的不当,则适得其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2.1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设置问题情景,就是教师在课堂讲授时,最好不要把教学内容作为现成的知识向学生传授,而是不断地将所要讲授的内容作为一个个问题向学生提出。这样不仅用“提问式”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集中精力听课,而且还用“启发式”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发挥想象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数学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因为数学是抽象的,问题太难或过于简单也都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备课时就要把每个问题精心设计好。
  

[1] [2] [3] [4] [5] [6]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