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
作者:佚名
2在课堂教学中,丰富生命教育内涵,凸现人文主义意识
从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去分析、领会生物教学大纲的要点,就可以把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与人文主义意识的培养有机结合,成为生命教育的新亮点,丰富其内涵。
1) 在生殖发育的知识分析中,体会珍惜生命的重要性。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生物繁殖知识,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让学生体会到生命来之不易,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例如,人的生殖,从精、卵细胞的结合到受精卵,从受精卵发育到个体,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多么来之不易,多么珍贵!又如,被子植物的繁殖通常是要经过开花、传粉、双受精的过程,再发育成一个个体,在这个过程中,假如花朵的雌蕊、雄蕊受到伤害,或没有传粉,就不会形成种子,这一个体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任何生命都是自然界这个大家庭的成员、都有其生存发展的权利。只有敬畏生命,才能珍爱生命,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生命都应该得到珍惜;
2) 在原生态平衡中,追求和谐的生命个体。生物教学中,利用生态学的知识,让学生认识生物的适应性,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启示和教育。如热带雨林是最为和谐的自然生态系统,但它无时不在发生着个体的淘汰,甚至出现短时间的不平衡;同时,它的内部危机四伏,任何一个物种都有可能因某种原因而消失,充满了竞争,弱肉强食,是充满着缺点的和谐。又如:森林生态系统的动物具有钩、爪和吸盘等结构,适应树栖攀援生活,生活在沙漠地区的植物,个矮、叶小甚至为针形,这就减少了水分的散失。这种相互适应性,才有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和千姿百态的生命。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生物的适应性,结合实际情况加强思考,为什么有的学生适应能力很强,而有的学生则很难适应新的环境,从而导致学习兴趣缺乏、成绩下降,乃至出现心理障碍。具体说来,生物教学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因人而易,加强挫折教育,在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氛围外培养学生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个性,使学生增强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用河蚌遇到沙砾的刺激会分泌珍珠质,最终形成珍珠的一个成语“蚌病成珠”来告知学生遇到挫折后,要用一种乐观的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与磨难,不经过历练不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从而学会尊重他人和关心他人,培养社会责任感;
3)利用相关资源,使遗传变异的生物学知识体系成为学生在尊重生命、善待生命问题上的关注点。在生活中经常会发现不尊重他人生命,漠视他人生命的现象,因此,生物教学时,可利用遗传和变异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每种生物个体的唯一性,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如在“遗传病与优生”教学时,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讨论一个话题“假如你们不幸有一个患有遗传病的孩子,该怎么办呢?”课堂上气氛顿时热烈起来,回答五花八门。这时,就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他(她)患遗传病不是他(她)的错,他同样是个受害者,因为从小就受到疾病的折磨,就更需要正常人的关心和尊重,从而培养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要善待他人生命。
3加强学科之间渗透,开展各种活动,使生命教育更加丰富、培养正确的生死观和生命观
利用唯物辩证法思想,正确对待轻视生命的自残、自虐、自杀行为等心理障碍现象。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各种竞争激烈,受到的刺激和应激不良现象越来越多,一些身心方面的疾患,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症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象南京长江大桥近几年来有几十起跳河自杀或自杀未遂事件,这些个案大多发生在年青人身上,还有像校园自杀、家庭暴力等现象时有发生,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从生物学角度加以分析,提出珍视生命的重要性。由于生存压力大,遇到重大挫折而轻生的现象,是逃避现实,对自己、家庭、社会极不负责的表现,懦夫愚蠢的行为。要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对生死现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尤如一粒种子撒入地下后,在适宜的条件下,经过发芽、长株、开花到成熟结果的发展过程,逐渐由生变死。这粒种子虽死了,却换来了一大批种子的新生。人的生命历程也是如此,从童年、少年、壮年到老年,最后到死亡。没有旧的一代生命死亡,就没有新的一代生命的产生。“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生物是代代相传,时刻都处在由生变死,由死变生的矛盾运动之中,所以要用正确的态度看待生命,正确地认识生与死,使生命存在的值价真正得到体现。
另外,在生物教学中还要组织学生参观环境保护机构、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植物、动物和人及大自然是如何和谐共生与和谐发展的。每种生物都有其生存的必要性和自然规律,食草动物吃植物、肉食动物吃食草动物、强者食弱者、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浮游生物。动植物死亡的残体遗赅被细菌分解后转化成矿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对自然界中物种的多样性、共生性加以保护,即使对人类有害的动植物,也不能采取灭绝的方法,应限制其数量,使学生懂得要保护身边的每一个生命;其次,利用各种国际节日加强对生命教育的宣传与认识。加强生命教育与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培养学生珍惜健康、预防疾病、乐于助残、关爱生命、远离毒品、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良好品德,与各种动植物和谐共生,使学生真正懂得自尊、自重、自爱,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生命观。
综上所述:生物学科具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学科知识体系中含有大量生命教育的素材,实验活动研究的对象就是生命本身,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关注生命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品德,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使全体学生理解生命、善待生命、尊重生命,使生命的价值真正得到发挥。
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凸现素质教育
黄 亮
构建和谐校园,学生应该具备各种素质,其中人文素质至关重要。人文素质是人的思想、道德、情感、伦理和价值方面的表现,涵盖了思想道德和身体心理两个方面的特质。应该说人文素质在人的各种素质中起着导向作用。创建和谐校园,它本身就蕴含着人的思想、道德、情感、伦理和价值方面的规范。所以,培养学生与和谐校园相适应的人文素质,急需要我们的“园丁”呕心沥血、辛勤耕耘、倾力培养,这样才能真正让广大学生的道德品行和身体一道健康成长。
1学校教育中教会学生做真人,宽厚待人,恪守诚信,遵纪守法
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言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构建和谐校园教育中,首先要教育学生学会“做真人”,热情鼓励学生冒尖、拔尖,发挥创造性思维,真正达到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创优精神同步进行。
1)在心态上,必须有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品德。我国早就有“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的说法。这句话意思是做人处事要宽容厚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师和学生都应具有这样的心态。所以,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既讲政治,又讲团结;既讲发展,又讲合作;既讲尊师,又讲爱生;师生应互相尊重,学会互相谅解。现实生活中由于各人所处位置不同,知识水平有高低,认识能力有大小,个性、爱好、特长各异,观察问题,处理事情,难免有不同的见解、甚至有分歧,这是正常现象。俗话说:“大肚能容,容天下可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这就需要具有宽阔的胸襟、谦让的气度和闻过则喜的修养。偌大的校园,少则几百人,几千人,多则近万人,肯定会有不尽如人意的人和事,什么都要求“一刀切”是不可能的。所营造的是正常的宽容的人际关系与和谐的校园氛围,不是部队搞“方队检阅”。当今时代,社会和国家正处于转型的时期,改革、发展、创新、创优,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农民、农村、农业等早日实现群众认可的小康社会等词语频繁地出现在广播、电视和报纸上。所以,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接纳、承认、适应和调整自己的认识。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更新观念,尽快适应和创建和谐共生的社会。因为随着社会的开放,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多元发展也是对每个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宽厚包容的心态应该成为师生共同的品质,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还要做好表率作用,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行为。使构建的和谐校园充满着特有的严师重学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