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
作者:佚名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赞美“诚信”的传统,并把它贯彻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时代不同了,社会发展了,但“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始终延续不断,如人际交往过程中,常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言必信,行必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过程中,经贸交易、商务洽谈、人际交往、国际外交等一系列活动中都要讲究“诚实守信”,同时人们又把“诚信经营”、“礼貌待客”、“货真价实”、“假一罚十”等作为经商的道德准则和商业伦理。可见,“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事的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是和谐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所以教育工作者应竭尽全力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同时也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工作;
3)加强法纪法规意识。和谐校园应该是行为规范的校园。要“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校园的环境必然是绿化、美化、香化,同时信息化、人文化、学研、创新创优并重,氛围和谐。校园的风气必然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勤奋好学,人的个性、爱好和特长必然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换言之,和谐校园是一种规范化的状态,它并不意味着“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和谐校园是各得其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教师的“职业道德”、学生的“学生守则”、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以及做人处事必须遵循的校纪校规,都是和谐校园规范化的具体体现。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种校纪校规是和谐校园每个人的行为准则,人们的一言一行,无不需要规范,校园无规范就显得紊乱,就不可能和谐,学校的教育功能就无法实现。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具有法纪法规的意识,并以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的实际行动赢得学生的尊重,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善于潜移默化、身教重于言教,放好样子,引导学生不断增强“懂规矩、守规矩”,尊敬师长,遵纪守法的意识,使校园逐步形成健康和谐的人文环境。
2学校教育中,要以和谐发展观来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开放教学空间,合理设置课程,使教学课堂变得更加和谐
开放教学空间。利用新民中心小学新建成的远程教育接受网络的信息技术资源,开辟农村教育的新模式,作为重庆奉节农村小学中唯一一家班班通工程实施到位的学校,教室、办公室、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教室都装上34寸彩电、DVD,连接了互联网线、闭路数字线,每班配备电脑一台,使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目标得以实现。使教育教学的空间更加广阔。
现代社会网络信息化的高度发展为学校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教育平台。新课程体系下的课堂教学体现了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网络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网络资源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源泉。学校已经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教育,发挥信息技术整合优势,提高信息的增值率,扩大教学规模,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空间,去感知、体悟、领会科学知识的魅力,从而为他们的和谐发展提供网络支持。现代化网络教育过程中,教师得到了锻炼,学生开阔了视野,在软件制作、课件设计、课题研究上,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新课改中初见成效。
课程安排。目前在素质教育形势下,许多学校仍然在口头上讲着素质教育,行动上仍是应试教育,一些课程安排仍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对音、体、美课程置之度外,史、地、生课程的安排放任自流。这严重束缚了学生认识世界的途径,身心发展的规律。鉴于此,和谐教育要求打破门户偏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利用学校地处农村的特点,自编乡土教材,校本教材。让课程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懂得爱祖国、爱重庆、爱奉节、爱新民、爱家乡。合理科学安排课程,突出以人为本的主题,使学生得到和谐发展。
构建和谐课堂。要构建和谐课堂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良好的威望影响班级,给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为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奠定基础;②教师要以微笑的面孔,良好的心态,积极向上的情感感染学生,为激活学生的思维,鼓起他们的勇气推波助澜;③在教学中,师生互动,平等参与合作。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求知欲望;④充分运用激励机制来引导学生,面对后进生要耐心细致,做到教师永远是学生的引路人。要善于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以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3学校教育中,注重个体差异,在人本理念中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
“以人为本”也是我国教育人才论的核心思想。其具体表现就是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体现学生的学习需求,张扬学生的个性,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来熏陶他们,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健康成长。
利用各种节日加强敬畏生命的教育,珍爱生命,抵制不良诱惑。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只有珍爱生命,才能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否则就是一句空话。学生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面对社会上各种不良诱惑时,自制力、抵抗力相对脆弱。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崇尚科学,树立远大理想,自觉抵制各种愚昧落后思想、封建迷信思想的侵蚀;抵制及时享乐,追求不切实际的时尚等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要让学生明白:只有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钟,生命的历程才会更加辉煌、灿烂。
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安全事故频发,各种灾难防不胜防。温总理指出: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对学生而言,安全是学习的保障。教师要教育学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在特殊环境中如何保证安全而不至于使生命受到伤害,学会自我保护、自我救治。如在火灾、水灾、地震、特大冰雪灾害、流行疾病等各种突发事故中如何自救,是每一个学生必备的常识。在学校教育中,让安全警钟长鸣。
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由于历史的原因,地域的差异,城乡的差别,学生中仍有少数“贫困生、低保户”以及进城务工的留守子女,这些都属于弱势群体,关注弱势群体——学困生、贫困生,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角色:把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引导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必须具有“爱满天下”胸怀,并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带领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扶贫济困,多开展“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活动,在活动中渗透“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校园新风尚,同时把教育者变为组织者与合作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得到人文关怀,受到“人性化”教育。尤其是学困生得到关注与尊重之后,将会大大激发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扬起学习的勇气,实现自我价值。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学生的身心发展各有特点,尤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有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只有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各自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各种杰出人才。
综上所述,和谐教育已经是当今社会的趋向所在。教育工作者只有在渗透和谐教育思想时,受教育者才能够在一个健康、尊重、理解、信任、关心环境中成长。才能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素质教育的要求,让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