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

作者:佚名




  
  小学数学课堂 “过程目标”教学研究
  陈红霞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者之间,既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但又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之中。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从这个意义上说,活动与过程是三维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中介与机制。三维目标中最突出的着力点是“过程与方法”。教学实践中问题最大的也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因为这是动态的因素,最不容易控制,也最需要讲教育艺术。可以采取哪些策略,实现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有效落实呢?
  1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表述:基于课程标准的 思考
  任何一门学科,课程标准的目标制定都渗透着依据三维目标而设计的理念。对“过程与方法目标”也都有明确的表述。如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二三两条就是有关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
  课程标准有“过程与方法”的明确要求,但是如何在每一堂课中制定具体的课程目标?换言之,在预设课程目标的时候,如何强化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意识?应清醒地认识到,方法与过程目标的表述,有时候用行为目标难以表述,它往往是用将学习结果的内隐和学习结果的外显表现结合起来的办法来表述。特别要关注的是,如要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不是关注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任务或是否达到了某一目标,而是以学生为出发点,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教学目标陈述的变化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对目标重新思考和定位的过程。这个变化过程,使得老师在备课时,除了思考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技能,还要考虑要让学生怎样学——过程与方法,以及怎样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哪些环节可以渗透价值观的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备课,教师脑中有一个整体意识,清楚每个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课堂也就比较有效。
  在教案中表述不是绝对的,很多时候,“过程与方法”目标不一定非得以书面形式呈现,只需要在备课过程中教师有所考虑,考虑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到和在学习中习得的方法,考虑“教什么”的同时也考虑“怎样教”。由此看来,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预设,必然引起教师对下面三个问题的重视:
  一是对课程标准的耳熟能详,这是制定具体课程目标的基础和关键;二是对教材的潜心研读;三是对学生实际的全面了解。这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的必要条件。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源于课堂教学的 实践
  目标的制定仅仅是一个计划,从计划到实施,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也是一个容易溜坡的过程。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呢?
  1)目中有“人”,取舍有度。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备课时,每每教师想到几个好的点子,便如同是自己所生的孩子般,舍不得丢弃。于是,上课的时候,眉毛也要,胡子也要,倒把自己搞得个手忙脚乱。其实这也是常人的通病,都说得到艰难,但舍弃更难。
  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其实很简单,如果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自然自己想出来的东西都是自己的心血自己的珍爱了,而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哪些是他们真正需要的,哪些是于他们无益的,这样来取舍,要客观的多。所以,要常常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问题。教学永远是应对学生的教学!因此,在设计教案时必然会有所取舍,取什么,舍什么,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准!什么最重要?只有心中明晰,方向才不会偏离;
  2)关注情境,搭建平台。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最终达成,都需要通过“过程”,都需要动用恰当的“方法”,而过程和方法离开了前两者,也就虚幻起来,这三者在教学活动中,需要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就是适当的情境。不同的学习情境,学生经历的过程也是不一样的;相同的学习情境,学生之间个体的感受是有差异的。
  如,有的老师总是会把握机会,不失时机地追问:“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引领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说出来,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回顾、审视自己学习的过程,把学习过程中好的方式、方法作为经验积累下来,从而有效地来促进学生今后的学习。显然,好的课堂能够指明方向、总结提升、激活思维,而这也正是“三维目标”中强调过程、方法之根本原因;
  3)选准方法,把握节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中经历怎样的生活。直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经历的是感性的数学知识;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经历的是实践体验;而理性分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经历的是理性逻辑的生活。因此,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是否完整,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能在课堂生活中得到全面的整体的生成,就必须关注新的学习方式的研究和建立,也就是重视学生的过程与方法。从这个角度说,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程度。
  其次,课堂教学的节奏把握也影响着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程度。好的课堂教学,学生犹如置身于大海,随着波浪时起时伏。教师好比指挥家,何时快,何时慢,这些都只能依据学生的表现,随时调整,只有充分把握好“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学会倾听,容忍沉默。学会倾听是在教学中关注过程与方法的关键。教师要自始自终、专心致志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不仅要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还要听取发言中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也可以通过一些切实有效的教学行为,比如: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让其他的学生回应刚刚讲述的观点;表扬要有新意、有实际内容等方法来锻炼学生的倾听能力。
  容忍沉默是在教学中关注过程与方法的明智之举。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形: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然而,接下来却是一段较长时间的沉默,学生眼睛里充满不安和困惑。这时候,你怎么办?不同的老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办法。如果教师认为学生的沉默是因为他们需要时间来思考自己将要说什么,于是让学生再度思考并和同伴轻声交流,那么,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觉到的就是自己的需要得到了关注,因为有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们显得从容而愉快。宽容沉默,其实是为学生赢得有效思考的良机。
  
  3结论与思考
  
  实践证明,通过上述策略,我们还得回到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上来。怎么才能评判“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否与三维目标融合,有机地落实在课堂中呢?换言之,关注“过程与方法”究竟给课堂带来了哪些改变呢?
  
  首先,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由对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关注转向对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关注。以往听课总是认真的记下老师的每一个环节,老师说什么话都听得很清楚,唯独不去注意学生的感受。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老师身上,仿佛听课也成了欣赏老师的表演。现在,首先调整了听课的座位,坐在教室两侧靠前的地方,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学生的表情。然后,逐步完善听课标准,更多地融入了对学生的关注,更为注重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获取信息的能力、学习操作的流程、科学思维的方法等体现过程的因素;
  其次,教师课堂教学的表现由重视目标达成转向更为关注师生教学相长。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总是觉得了无生趣,这说明他的教学手段出了问题。反之,如果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能创新教学方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经历探究的历程,与学生共同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试问,这样的教师能不神采奕奕吗?关注“过程与方法”,其实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内心世界,同时还有教师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共同经历中实现双赢。
  

[1] [2] [3] [4] [5] [6]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