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语法与修辞之间(上)

作者:屈承熹

(1exical negation)。因此,上面所引李、黎的解析“原文是否定判断句,改文成为肯定判断句”。倒也无可厚非;因为以句式而言,(a)句确实是否定,而(b)则并非否定。只是“这类词义可称为肯定否定同义”却未免有点失之过当了。
  例(13)中的两种形式,固然可以说是“近义”,但所表达的隐含意念(intensional sense)却非常不同。句(a)由于是“句否定”,所以隐含了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肯定预设(positive presupposi.tion)。也就是说,在该语境或发话者的意识中,有一个“白杨树(被认为)是平凡的”这个意念,而“句否定”就是用来否定这个预设的。而句(b)则是一个一般的陈述:“白杨树是不平凡的”,并没有明显表达,在当时的语境中还有一个“白杨树是平凡的”这个意念。当然,有了状语“实在”,情况就复杂一点。因为“实在”除了作“真正的”解释以外,也可能有“其实”的意思。如果是后者,则也表示有一个肯定预设,那么,(b)句的意义就与(a)句非常接近了。因此,如果真正要讨论肯定句及与否定句之间的种种关系,应该尽量排除其他可能影响其解释的因素。状语“实在”在该例出现,就属于这类应该排除的因素。
  3.3.2主动句与被动句的挑选
  (14a)特别诱人的是牧场的黄昏,周围的雪峰被落日映红,象云霞那么灿烂。(碧野《天山景物记》。见《现代游记选》)
  b)特别诱人的是牧场的黄昏,落日映红周围的雪峰,象云霞那么灿烂。(《天山景物记》,见高二)“作者认为,既是讲牧场的黄昏,自当以‘周围的雪峰’为陈述对象。改者另有思路,他们以为带‘被’的被动句,与现代汉语绝大多数的句子不一样,如果可能,还是用主动句为好。”(李、黎,2004:113)
  例(14)中(a)、(b)两句,确实是“近义”,在该语境中也没有语义合适与否的问题。李、黎所作解析中认为,(a)句以“周围的雪峰”为陈述对象,也是其与(b)句的不同之一,所云极是。但是,解析最后认为,“带‘被’的被动句,与现代汉语绝大多数的句子不一样,如果可能,还是用主动句为好”,则未免过于武断了。其实,这两句的主要不同有两点:一、正如李、黎所说,第二分句中的陈述对象不同。二、第二与第三分句之间的联接方式也不一样:两者第三分句中省略主语都是“周围的雪峰”,但“周围的雪峰”在(a)句中是第二分句的主语,而在(b)句中是第二分句的宾语。这就牵涉到了“小句间连接”这个问题,下面略作讨论。
  例(14a)的第二分句“周围的雪峰被落日映红”为被动句,其中名词组“周围的雪峰”,虽然在语义上是动词“映红”的受事,在语法上却是该句的主语。第三分句“象云霞那么灿烂”没有主语,即主语省略,解为“主语承前”,其先行语(antecedent)为其前分句的主语“周围的雪峰”。这是一般叙事体的通则;也就是说,如果有主语承前的情况,最优先作为其先行语的,是其前分句的主语。例(14b)中的第三分句与(14a)中完全相同,也必须解释为“主语承前”。最理想的情况是,前一分句中的主语充当其先行词。然而,(14b)第二分句的结构却略有不同:在“落日映红周围的雪峰”这句主动句中,其主语是“落日”,而不是“周围的雪峰”。如果取其主语为第三分句的先行词,结果会将第三分句解释为“落日象云霞那么灿烂”,这个比喻显然不伦不类,不可能是原作者的意思。那么,退而求其次,试将其前分句中的宾语作为先行词,则获得“周围的雪峰象云霞那么灿烂”这样的解释。这个比喻较为合理、合适,也可以确认为原作者的意思。@
  那么,(14)中这两句在修辞上究竟有什么不同呢?(a)的第一分句,最先引介“牧场”,第二分句以与“牧场”有关的“周围的雪峰”作主语,进而描述牧场,第三分句仍以“雪峰”为主,继续描绘这幅画面。而(b)句则在首先引介“牧场”之后,从其天际的“落日”出发,再回头切人到“牧场周围的雪峰”,然后以刚引介的“雪峰”为主,继续描绘这幅画面。(a)句似乎用一线牵引,逐步描绘;而(b)则有点象用跳接的手法,以达到同样的目的。两相比较,何优何劣,恐怕只能是见仁见智了。但无论如何,“带被的被动句,与绝大多数的现代汉语句不一样”因而避免用被字句,这样一种说法,则与之是绝对没有任何关联的。
  3.3.3疑问句与陈述句的挑选
  (15a)可是刘抗同志为什么还是不提她去过山区的事?(黄宗英《大雁情》,见《中国优秀文学选评》,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b)可是刘抗同志还是没有提她去过山区的事。(《大雁情》见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原文是特指问句,问为什么还是不提。提这样的问题,首先就已承认她没提起她去过山区的事。如果已经提起过,那也就问不出为什么来了。改文是陈述句,陈述她没有提起去过山区。由于她‘还是没有’提出,这就有一团疑云,实在已有‘为什么’之意,因此原句与改句就有相通之处了。大概在修改此文的时侯,觉得此处只宜存疑团,而无问究竟的必要,删去了‘为什么’。”(李、黎,2004:107)
  李、黎的解析,似乎着重在为改文者辩解,该两句式应该是可以互换的。将“还是没有”跟“为什么”相提并论,是毫无根据的说法。“还是没有”只是说“过去到现在一直没有”,固然可以因此而问“为什么”,但绝不能说“已有‘为什么’之意”。反之,“为什么还是不提”倒真有隐含“一直没有提过”的意思。所以,(a)句可以说是包孕了(b)句,但两者绝非可以互换的。也因此,“只宜存疑团,而无问究竟的必要”的说法,实在仅是揣想而已。
  事实上,(15a)是疑问句,与表达过去事件的陈述句,绝对不能互换,因为它们不但在语义上各不相同,在语用上也大相径庭。这两种句式,在一般的情景下,如对话或报道,是无法互相取代的。也许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可以互代,如一个人在自言自语时:(a)句是在明知没有答案的情况下,还在问自己;(b)句则是提醒自己,刘抗同志还没有提起过这件事。但这也并不是说,这两者的意义和语用是没有分别的。
  3.3.4小结
  本节共举例讨论了三种“同义句式的挑选”: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疑问句与陈述句。这三者之中,主动句与被动句,除了可能有“不幸”(pejorative)含义而外,在语义上确实极为相近,因此,互换后仅有语篇衔接上的不同。其他两种句式,在实际上都是不能互换的。取代以后会发生极大的不同。所以,即使这样的不同有修辞学上的积极意义,也绝不能称之为“同义句式的挑选”,而就此来概括一切的。
  
  3.4先后相代
  李、黎(2004:146)认为:“先后”,一般是指先后过程,前一过程与后一过程。也可以是前后相继出现的事物。有事理的先后关系的,合在一起说。例如:
  (16a)这时候,15日的夜色已经罩住了大地。(从叶圣陶《讲评<当我在工作中碰到困难的时候>》)一文转引,见《文章讲评》)
  b)这时候,夜色已经笼罩了大地。(叶圣陶《讲评《当我在工作中碰到困难的时候》)一文转引,

[1] [2] [3] [4]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