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从科学家到间谍
作者:李惠泉
“不,绍齐夫同志,我不会做出违反纪律的事来,我爱我的卡秋莎,谢谢你的雪茄,它的味道还真不错。”巴拉科夫朝他笑了笑,离开了船头。绍齐夫看着他的背影,也摇了摇头,笑了笑,望着奥勒松港,仿佛在想什么。晚上六点钟,“维洋教授号”终于靠岸了,船员和考察队的技术人员,三三两两上岸,他们要在这里呆两天,补充食物和燃料。
巴拉科夫也上了岸。
很快,他离开了人群,一个人走在奥勒松大街上。走过两个街区,他来到一个绿色的信筒前,准备把写好的信投出去。他看了看信封上的地址:挪威,奥勒松,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领事馆。不错,地址完全正确。他的心情有些紧张,信的一角已经被手汗捏湿。他刚想把信投进去,手又缩了回来,重新在马路上徘徊,脑子里把信的内容又回忆了一遍:我叫巴拉科夫,是“维洋教授号”考察船上的核物理科学家,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我找到了人工生产金刚石的方法,由于苏联当局不给我拨款搞试验,我想依靠贵国,以使我的这一发明为人类造福。大约五个月后,我的船将到达汉堡,上岸时,我身穿深灰色旧大衣,头戴针织毛线帽子,左手夹着一支古巴雪茄,右手拿着一本折叠的彩色画册……对,没有错。巴拉科夫为自己的智商感到自豪。
他把信投进了信筒。
信寄出去了,他顺着街道往回来,不自觉地走进了一家珠宝商店,看着那些璀璨晶莹的珠宝饰物发呆……一位小姐走到了他身边,微笑着说:“先生,这里的珠宝饰物是挪威最好的,价格便宜,色彩纯正,都是地地道道的上等品。”她从里面拿出一枚钻戒,殷勤地说,“先生,你看看这枚钻戒,是我们刚从南非进的货,多漂亮呀!你看这绿,多么纯正,给太太挑一个吧,她肯定会喜欢的。”小姐的语气温馨柔和,但巴拉科夫听到后,却十分失落。他口袋空空,不要说买钻戒了,就是买一个小小的耳环,他都没有这个能力。他朝小姐笑了笑,尴尬地离开了商店。“总有一天,我的卡秋莎会戴上这样的钻戒。”他咬着牙,在心里狠狠地说着。
巴拉科夫来到一家啤酒屋。
他要了两扎啤酒,坐在靠街的窗口喝了起来。海上的生活单调而枯燥,今年已经四十八岁的他,感叹自己的人生悲哀。凭着自己的才华,这要是在国外,早已经是功成名就了啊!而在苏联却……他恨这样的制度,恨当权者的官僚作风,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从来没有关心我们这些科学家们。他喝得醉醺醺的,摇摇晃晃地离开啤酒屋,来到了大街上。
“先生,你好帅啊!”
一个露着半个酥胸的金发女郎扶住了他,笑嘻嘻地说:“到我那里休息一会儿吧,我知道你们这些船员都十分有钱。我什么都收,美元、马克、卢布……走吧,我的心上人。”巴拉科夫平时生活谨慎,对这些卖笑女人从来都不看一眼,今天不知怎么的,他感到胸口憋得慌,竟然一声不吭,随着女人走了。也许是船上的枯燥生活,也许是心里的焦虑,反正,他真的想找个女人发泄一下。
从女人房间里出来,巴拉科夫口袋里真正空了。他酒醒了,这才明白自己干了什么事。他狠狠地抽了自己一个嘴巴,混蛋,我怎么做这样的事呢?这要让绍齐夫看见了,我的计划也就完了,我的一切都完了啊!他整了整衣服,往船上走去。
半路上,他碰上了绍齐夫。
“噢,巴拉科夫同志,怎么样,玩得痛快吗?走吧,陪我喝一杯去。”巴拉科夫笑道:“不,绍齐夫同志,我累了,要回船上休息,你自己去玩吧。”他不愿与这个狡猾的家伙打交道。绍齐夫有些不高兴了,说:“那你就回船上吧。我知道你看不起我这样的人,是吧?我只是一名船长,而你是核物理学家,你比我高贵是吗?”巴拉科夫一听他讲这样的话,又怕得罪他,心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只好陪着绍齐夫又来到街上。
回到船上,已经是晚上十多点钟了。
奥勒松港静悄悄的。苏联当局有规定,不允许船员们,特别是科学家在岸上休息,不允许他们嫖娼。但是,漫长的考察,单调的海上生活,使这些男人都快发疯了,所以船长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经过一天的折腾,大家都累了,一回到船上,倒头就睡。整个船死一样的寂静。而此时的巴拉科夫却睡不着,记忆的大门一打开,过去的事就像洪水一样,在他脑海里来回撞击,要把他淹没。
大学时的巴拉科夫,就显出了惊人的才华,他曾拟定了用核爆炸的方法,制造出人工金刚石。他设计出了各种方案,但都被学校否定,说他异想天开。他不入群,总是跟老师和领导格格不入,如果不是他成绩优异,恐怕都难以拿到毕业证书的。毕业后,他进入了科研机构,得到了重用,待遇也享受到最好的,但仍然满足不了他那颗燥动的心。他要做出奇迹,而造就奇迹的地方只能是那种自由的国度。
他害怕失败,更渴望奇迹。
在卡秋莎之前,他还有一个女人,这个女人跟他交往了两年,最终离他而去。女人要离开苏联,到国外留学,但这一切,巴拉科夫都无法给她。他只是一名科学家,而不是官僚。这一创伤,曾重重地给他一击,使他发狠要做出成绩,出人头地。人工金刚石就是他开发的最好项目。当然,他还有让西方感兴趣的东西,他对苏联核工业了如指掌,在当时,这些也是西方渴望知道的。
“我一定会成功的!”他满怀信心地暗暗发誓说。绍齐夫的脚步声在甲板上响起,他在检查安全情况。“他不会是克格勃的眼线吧?”巴拉科夫心里好像被什么东西蜇了一下。“不会的,他已经五十有五了,这个年龄,克格勃还发展他做什么?”巴拉科夫自我安慰起来了。他转过身,朝里睡了。朦朦胧胧之中,他仿佛听到了绍齐夫在跟一个船员谈话,声音很小,嘀嘀咕咕的,他实在听不清。
第二天,考察船就离开了奥勒松港,向汉堡前进。巴拉科夫没有发现绍齐夫任何变化,就放心了。从这一天开始,他格外小心,无论是做事还是处理与其他同志之间的关系,都小心谨慎,生怕由于自己的不慎而破坏了整个计划。巴拉科夫不愧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一旦投入工作,就把一切都忘记了,他看着考察过程中收获的各种标本和实物,十分高兴。北极圈陆地上的许多标本跟苏联本土的矿物质有着明显的不同,而这种不同,正是考察追求的目的。
三
1982年3月,汉堡。
“维洋教授号”缓慢地驶进汉堡港。船员们兴高采烈,准备上岸放松放松。五个多月的海上生活,使他们像困在笼子里的老虎,恨不得马上喝上德国啤酒,握住女人的手,欢快地唱起歌谣。绍齐夫走到巴拉科夫身边问道:“你好像对上岸没有多大兴趣一样,怎么还不走?”他笑了笑说:“走,马上就走,你忙吧,我等下找你去,我们一块喝杯啤酒。”绍齐夫点了点头,叼着烟上了岸。
巴拉科夫之所以故意磨磨蹭蹭,就是要让大家先走,自己好躲过他们,与约定的人员见面。他穿上那件深灰色旧大衣,戴上平时在室内才戴的针织毛线帽子,从手提箱里取出了保存许久的彩色画报,点上一支雪茄,慢悠悠地上了岸。他怕绍齐夫注意到自己,选择了一条特殊的路线,上岸后没有到百货商场选购商品,而是来到一个拥挤的旅游景点,在那里登上了市区浏览车,来到内亚达湖滨的诺伊尔沃大道下车后,向一家百货商店走去。他在想,如果对方收到了自己的信,肯定早在港口等着自己,那么,他就可能跟着自己,而不会找不到。
他的推测是对的。
一个穿着像绍齐夫衣物的男人跟在他身后。巴拉科夫开始吓了一跳,以为是绍齐夫,仔细一看,才知道这个人根本不像俄罗斯人。他放心了,在百货商店绕了几圈后走出门,来到大街上,那个人仍然跟着他。他没理他,悠闲地在马路上走着,那个黝黑的中年男人马上走到了他身边。
“喜欢抽古巴雪茄?”男人用英语问。
巴拉科夫点点头:“是的,古巴雪茄味道好。”
[1]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