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

作者:曾本友等




  
  2.2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优化课程的实施
  加强基地建设,提高教育功效。①学校要根据资源特点建立附属生产实习基地,让学生把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实现教、学、做统一;②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出发,选择有代表性的专业村、科技示范户及镇办企业,与其挂钩,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也是行之有效的做法;③指导学生建立家庭实验园。学校应帮助有条件的学生建立蔬菜、养殖等家庭实验园。专业课教师应定期带领学生互相参观学习,交流经验体会,取长补短,以此种方式开展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
  用足用好实习基地,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在各类实践基地实施的课程比例不能低于总课时的60%。农技课的技术知识以课堂教学为主,技能训练以基地实践教学为主。坚持技能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与实践基地资源特点相统一,劳动实践安排与基地管理相统一,使学生既学会理论知识,又能动手操作,做到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学校实习基地还应以先进的农业技术、优良的作物品种等形式,传播科学技术和致富信息,使其成为生活化教育的课程资源,成为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辐射、示范基地。
  积极推广农科教结合的教学模式。由重庆市设计的农科教结合的教学模式[4],是一种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与农科教结合,校园、庭院、田园“三园”递进实践,融知识学习与应用为一体,有助于传播农业新技术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结构有上下两个层面。上位层面由“课堂-实验-农科教”结合的教学组成;下位层面由“校园-庭院-田园”实践教学三部分组成。在校园实践中,学生是农业新技术的接受者、技能操作的模仿者和实践活动的探索者;庭院实践中,学生是家庭承包基地的尝试经营者,自主地熟练掌握农业新技术,并形成相应的创业技能;在田园实践中,学生是农户的知识传授者、技能操作的示范者、立业创业的实践者。“田园”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互为呼应,紧密互动,并赋予了二者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的一些新功能特征,是实施“绿色证书”课程的有效教学模式,应予以推广。
  
  3实施“绿色证书”课程的评价改革
  
  3.1更新评价标准,进行正确的评价导向
  结合新课改推进的“绿色证书”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学校校长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如果校长总把“升学”看做政绩,把文化教育看做正业,“绿色证书”教育可有可无,那么“绿色证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就只能流于形式。而决定校长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新课程改革的评价观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具体评价措施。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按照新课标和教育对地方经济的贡献,进行发展性、综合性评价,尤其应突出对学生实践技能与综合活动课程的评价,这样才能对校长的价值取向进行正确导向。
  
  3.2紧扣新课改,设计师生考评办法
  “绿色证书”教育是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其评价就应以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论为基础,既要重视终结性考评,更要做好过程性考核;既要做好理论学习的考评,更要做好实践操作的考核。特别应关注师生在实施“绿色证书”课程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要侧重考核师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按理论考试成绩占30%,实践技能占50%,情意态度和创新占20%的比例,进行考评。
  参照上述考评比例,由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根据“绿色证书”教育考试、考核的有关要求,共同确定具体考试、考核的内容和量化考评指标。实行学校考试和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相结合,笔试、口试和操作考试相结合的方法。经测试合格者,颁发“绿色证书”。同时,给予“绿色证书”获得者一定政策倾斜,如优先安排项目承包和贷款、优先录用为农村基层干部等,以此确保“绿色证书”教育的有效实施。
  县农业局、教育局应组成联合专家组,对实施“绿色证书”的教师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考评,作为教师上岗、评职、晋级的依据。学校则应把教师“绿色证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考评结果,学生获得“绿色证书”的通过率,作为考评教师工作量和确定其课时系数的依据,进行综合考评。根据考评结果确定课时补助费与奖金发放,以此引导教师瞄准当地经济开发需要,积极开发和实施“绿色证书”教育课程。在后勤人员中,可明确其作为实验基地承包人的责、权、利,签订合同书,引导他们既为“绿色证书”教育服务,又努力为学校创收。
  
  参考文献
  1赵蒙成.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4,(12).
  2 李水山.我国农村初中绿色证书的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13).
  3 中国农村义务教育推行农科教结合对策研究课题组.在农村初中施行“绿色证书”教育的研究报告.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
  4 彭智勇,余国源.“绿色证书”教育与农村初中改革[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2).
  
  扎实积累潜心治校——解读北戴河中学“内涵发展”之篇章
  司文娟 王淑杰
  
  2006年8月,北戴河中学孙昆、宋子玉等高三毕业生陆续接到了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看到他们充满幸福和自豪的笑脸,老师们辛勤耕耘的疲惫终于得到了缓解。孙昆、宋子玉是2003年“非典”过后入学的,他们的中考成绩分别是273分和244分(当年满分是360分)。经过学校三年的培养,由“低进”变“高出”,分别考取了全国重点大学和省内重点高校。像孙昆、宋子玉这样考取本科一批二批的学生在北戴河中学今年有数十位。
  北戴河中学有50余年的建校历史,“文革”时期高中教育一度衰落。自1998年恢复高中以来,每年接收三四百名本区学生。面向本区办学,满足区域普及高中的需求,录取低于重点高中200分左右的学生入学,是学校无法选择的选择。缺少优质生源,如何在激烈的办学竞争面前站稳脚跟并持续发展?身处国际旅游度假区,如何办好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校?在深入分析生源状况、学校所处环境状况、教师素质状况等因素后,北戴河中学最终明确了自己的办学目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精品高中,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受用终身的优质教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北戴河中学高扬“科研兴校,内涵发展,追求卓越”的大旗,扎实积累,潜心治校,学校发生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
  1)建校第6年,成功创建了秦皇岛市首批示范性高中;第7年,又成功创建了河北省示范性高中,办学层次和水平跻身河北省普通高中前列;
  2)连续创造了高考成绩的辉煌。2003年、2004年、2005年高考上线率均保持在97%以上,2006年在全省录取率下
  降为50%的情况下,仍取得了升学率80%的好成绩。几年来,学校为北戴河区培养了千余名大学生;
  3)区政府全力扶持学校改扩建工程。契合北戴河地域特点的具有欧式风格的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拔地而起,硬件设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优美的校园环境令人赞叹;
  4)由8年前区内孩子到区外求学到今天把孩子放心地送进北戴河中学;良好的办学质量引来众多区外学子,学校在秦皇岛市的声誉越来越高。
  
  1解读“内涵发展”之一:培育昂扬向上的学校核心精神
  
  生源的劣势、区属学校的地位、社会审视的眼光,这些无疑是办学的不利条件。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审时度势,形成共识:北戴河中学是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兴建的,是文学巨匠郭沫若题写校名的学校,把北戴河中学办好是历史的责任。劣势可以转化,怨天尤人无济于事,发奋图强、与时俱进才会发展,精神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校领导班子的坚定信念、忘我实干的精神带动着大家,班子廉洁从政的工作作风鼓舞着大家,班子的和谐、团结感染着大家。校兴我荣,校衰我耻,成为全体教职工的共识,学校整体凝聚力、战斗力越来越强。
  

[1]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