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

作者:曾本友等




  编者按:本刊从2000年起开辟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栏目,旨在为探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搭建一个研究平台。几年来,从丰富的稿源中遴选刊载了百余篇高质量的稿件,虽然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但我们认为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比如:如何突破应试制度与素质教育的瓶颈、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知识结构的有机联系、学习素质的养成及有关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模式等问题。
  
  新课改下“绿色证书”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
  曾本友
  
  (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系,广西南宁530001)
  “绿色证书”是农民从事某项农业技术工作所必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及其他条件的资格证明,它是经当地政府或行业认可而颁发的从业资格证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因此,农村初中应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开发和实施“绿色证书”教育课程。
  
  1结合农村初中新课改,开发“绿色证书”课程
  
  1.1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拓展“绿色证书”课程开发空间
  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理清开发思路。“绿色证书”教育是一门针对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课程,它是对农村初中现行课程安排表中的劳技课、科技活动课的改革,旨在使其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考核评价,能更好地针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学生的实际需要,更具有实效性。基于对“绿色证书”课程的这种认识,其开发必须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范畴来思考,必须突出育人功能这个核心,以充分挖掘当地课程资源为切入点,通过对“绿色证书”教育与现行国家课程改革的有效整合,提高新课程在结构、内容和实施上的本土化、资源化和情境化程度,促进新课程功能的完善,增强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可选择性和效益的复加性。最终实现新课程功能的有效提升,促进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初中的深入推进。
  充分利用新增活动课程拓展开课空间。由于课程资源决定着课程目标实现的范围和水平。因此,必须利用新课程改革理念和新增课程设置计划,把“绿色证书”教育引向深入。新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课程、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等。可以将这些课程的开设与“绿色证书”教育的开发结合起来,根据“绿色证书”教育内容的不同领域和面临的具体问题,开展综合实践、探究性学习、服务社会实践、学习劳技等活动。这样,既贯彻了新课改精神,开齐了新增课程,又使这些相关新增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绿色证书”教育的形式落到了实处。同时,也丰富了“绿色证书”教育的教学方式,使“绿色证书”教育不仅增强了教育的经济功能,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研究能力上也收到了实效。
  结合校本课程的开设拓展开发空间。新一轮课程改革注重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这就为农村初中“绿色证书”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大的开发空间。根据一些地区开发“绿色证书”教育课程的实践表明:一般由贯穿全程的农业技术教育课程和渗透于文化基础课程中的农业生产生活常识课程两部分组成[1]。其中农业技术教育课程包括四种:农业生产劳动课、劳动技术课、职业技术选修课和科技活动课,可利用各种活动课程和劳技课程进行系统地校本课程开发。而农业生产生活常识课程,如数学课程中的浓度计算、土壤测量;物理课程中的机电维修、排水灌溉;化学课程中的土壤养分含量分析和酸碱度速测分析等,则需要教师结合学科教学和当地实际,进行学科渗透性校本课程开发,并编写出相应的活页辅导教材。
  
  1.2以灵活的方式,因时因地制宜地开发“绿色证书”课程资源
  就一般情况看,农村初中“绿色证书”教育课程的开发领域主要有[2]:①通用性课程范围。包括种植养殖、园林花卉、农业机械、烹饪、制衣等;②具有一定时代特色的课程范围。包括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农产品贸易、乡村工业、农村服务业等内容;③地方特色课程范围。根据不同地区的地方特色开设,如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开设旅游、导游、庭院设计等课程;劳务输出比较多的地区,开设外语、建筑、烹饪、美容等课程。各地可根据自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态势,从这两类课程范围内选择若干课程,作为统一的农村初中“绿色证书”课程。
  《农业岗位技术》是“绿色证书”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在确定“岗位技术”的具体岗位或具体技术项目时,要避免举办在当地已经普及的老技术或市场要求已经饱和的专业技术。要积极举办适应型的技术。即适应当地调整产业结构、能提高经济效益而当前尚未推广的新技术。要大力举办开发型专业技术,通过开发学生智力资源去开发当地自然资源,或通过学生掌握新的生产技术去生产新的商品,开辟新的市场。这时,有的项目很可能还未列入当地“绿色证书”培训系列。因而,应因地制宜、方式灵活,采纳“绿色证书”课程中的“基础知识”、“实用技术”和“经营知识”这固定的三大块结构,插入相应的内容,以“绿色证书”教育形式纳入课程体系,确保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形式多样地开发“绿色证书”教育校本教材。新课改倡导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因此结合“绿色证书”教育需要,以活页形式编发《致富小报》,根据农时编发《经济作物种植手册》等,把新品种、新技术、新致富信息直接送到学生手中。再通过学生的解释、实验,送到千家万户农民家中。这既为“绿色证书”教育的有效实施落实了教材,也加强了其辐射作用。
  
  2“绿色证书”课程的实施方案
  
  2.1严格执行课时标准,灵活设计开课方式与选修模块
  按农业部规定,取得某岗位“绿色证书”必须学满300课时,其中180课时用于学习掌握该岗位技术所需的3~5门理论课程,120课时用于学习该岗位所需的实用技术。为此,一些学校将现行课表上的劳技课、科技活动课、地方课三门校本课程,集中调整改革为农技课,周4课时,使其进入一年级下期、二年级全年和三年级上期课表(总计约300课时),对全体学生施行全员、全程的“绿色证书”教育[3]。与课程相配套的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则不失农时地贯穿教学过程中,为乡镇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培养实用技术人才。
  进行“绿色证书”教育课程开发,必须摒弃那种将“绿色证书”教育简单地归结为一般的农业技术学习的认识,坚持:①必修与选修结合。在保证全员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个性发展需要进行选修;②理论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结合。一般用40%的课时讲授相关专业理论,用60%的课时分类分组进行现场教学与实践指导,引领、指导学生掌握本地农业生产需要的相关操作技术;③在内容序列安排上循序渐进。采取初一学《农业基础知识》打基础,初二学《农户致富与经营管理》的普通应用性知识,初三学生则从《果树栽培》、《蔬菜栽培》、《畜禽饲养》、《农机》等专业课中任意选修一门,进行某方面深入系统的学习。
  “绿色证书”课程选修模块的组合,应按照社会职业要求开发,并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加以编制。每个模块应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完整的学习内容和确定的考核标准。这种模块教学有其针对性、灵活性和实效性,可以随时添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可根据学生创业、就业需求,在职业分析、工作分析和任务分析基础上确定技能、能力模块,通过教学分析后确定课程的组合模块。作为选修的教学模块,以多样、简捷、灵活、开放、实用、通俗、短平快为特点,供学生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自身需要选择组合。如中草药、烟草、茶叶、蚕桑选修模块,可以组成“经济作物栽培”课程;而家庭理财、农村合同仲裁、摄影书画、食用菌等选修模块,又可以组成“实用经营技术”课程。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