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7期

北京大案·死囚档案之一

作者:丁一鹤




  前途的渺茫如同给王宝生泼了一盆冷水,为了试探李开的真实意图,王宝生在不同的场合说过李开要拿下自己让王卫平当科长的话。王宝生想,这些话肯定会传到李开的耳朵里,如果李开找自己谈话,说明这些传言不是李开的意图,那么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假如李开沉默的话,自己的担心就是真实的。这些话由王宝生说出去,很快在厂里传得沸沸扬扬,之后再传回王宝生的耳朵里,越传越邪乎。而李开却一直没有找王宝生谈话,这让王宝生感到自己的位置岌岌可危,加上自己以乾显公司倒卖连体轴承、虚开增值税发票等问题一旦败露,必将承担刑事责任,做贼心虚的王宝生越来越害怕了。
  
  心怀鬼胎的王宝生被自己制造的传言吓坏了,本来性格就有些懦弱的他,精神上支撑不住了。白天忙了一天的工作,晚上回到家,一种大祸临头的感觉便会萦绕在他的心头。每每此时,独对孤灯的王宝生就特别渴望李开能够打个电话来安慰一下自己,哪怕是聊聊天也好。可是,李开却一直没有给王宝生打过电话。
  有很多次,王宝生想给李开打电话谈谈,有时候想到李开的办公室里,像以前一样推心置腹地谈谈各自的想法,但他无数次都欲言又止。有时候到了李开的办公室门口,敲门的手一次次举起又一次次地放下,他担心谈话之后会加快自己倒霉的步伐。随着时间推移,王宝生心里充满了莫名的失落和悲哀。
  尽管王宝生在2001年度考核中名列中层干部第一名,李开也在全厂大会上公开表扬了他,但他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想到自己下一步可能被拿下的后果,王宝生难过得都想大哭一场。
  而在这个期间,王卫平和李开的接触越来越多。王卫平有时候当着王宝生的面,打电话跟李开汇报工作;而李开安排工作的时候,也大多找王卫平而不找自己,更让王宝生心里不是个滋味。
  其实,王宝生自己散布出来的传言李开根本就没有听到,虽然王宝生的一些做法让他越来越不满意,但李开并没有撤换王宝生的意思。而且,王宝生清偿债务的工作不利时,李开还像以前一样该批就批,该提醒还提醒。李开不但在私下场合狠狠批评过王宝生,还在中层干部会议上点名批评了他。以前每次李开批评王宝生时,王宝生觉得领导眼里有自己,还有一丝丝得意;而现在王宝生却变得如坐针毡,加上自己追债工作不但没有什么进展,还与客户产生了更多的纠纷,这更使王宝生疑神疑鬼。那段时间里,心怀鬼胎的王宝生夜不能寐,他以为李开是有意在找茬,他越想越害怕。
  
  王宝生陷入无边无际的困惑中。他想,自己的一切都掌握在李开的手中,如果不除掉李开,自己就全完了。正在王宝生最苦闷的时候,他的好哥们芦文林也气急败坏地来找他。
  
  2002年2月,机械厂进行人事调整,李开以业务不佳为由,免去了机械厂一位主要干部的职务,准备将他调往郊区担任新建工厂的副总指挥。那位干部不愿意去任职而提出退休,经李开同意后办理了内退手续,这件事情更使王宝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觉得下一个撤换的对象就是自己了。更让王宝生心有余悸的是,在那位中层干部退休之后的2002年6月,李开找王宝生谈话,让他去担任新建工厂的副总指挥,使王宝生顿感如肉在砧。
  担任新建工厂的副总指挥,在职务上要比王宝生现在的位置高,李开实际上是在重用王宝生,但王宝生可不这么想,他觉得到郊区去任职,辛苦不说,而且在经济上的损失是巨大的,他多年精心编织的关系网会随着自己的调离而解体,因此他认定这次安排自己当副总指挥是李开要拿下自己的前兆。虽然现在只是李开找他谈话,还没有下正式文件,但谈话之后这个正式文件会很快下达。如果自己被撤职或者调离,无论是政治前途还是经济欲望都无从谈起。这一切都是因为李开,王宝生越想越恼火,越想越后怕,王宝生陷入无边无际的困惑中。王宝生想,自己的一切都掌握在李开的手中,如果不除掉李开,自己就全完了。
  
  正在王宝生为如何保住自己的位置想办法除掉李开的时候,一件小事情加快了王宝生犯罪的步伐。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内部进一步控制成本、节约挖潜。2002年8月初,一位销售人员打电话向李开汇报说,在一个重要项目投标过程中机械厂没能中标,主要原因是机械厂的卷绕头价格降不下来,造成企业竞争失利。李开对此也心急如焚,在对制造卷绕头的所有环节进行衡量之后,李开明确提出进行内部挖潜,下一步降低成本要从供应采购入手。此举再一次惹怒了王宝生,致使他铤而走险。
  王宝生像只被关进铁笼里的老虎,他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预感。
  就在王宝生在办公室里生闷气的时候,他的好哥们芦文林也气急败坏地来找王宝生。一进门芦文林就发牢骚说:“王哥,你也太不仗义了,这么长时间都不给我活干,你想让我那几个哥们喝西北风啊!”
  王宝生正没处撒气,见芦文林这样说,他也没好气地说:“以后你连西北风都喝不上了,我这个供应科科长马上要被李开拿下了,以后你干脆把厂子关了吧!”
  芦文林忙问缘由,王宝生就把李开准备安排王卫平当科长,让自己当副总指挥的事情和盘托出。说完之后,他咬牙切齿地说:“李开这人太坏,太霸道,惹急了老子找人把他办了!”
  听王宝生这样说,为了博得他的欢心,芦文林拍起了胸脯:“这件事情包在我身上,我手头上有一帮小兄弟,专门干这个的,绝对没问题。”
  王宝生原本也只是口头上说说气话而已,但在芦文林满口答应下来之后,他觉得即使不杀李开,找人收拾一下他,起码也要打得他几个月上不了班,他就不会拿下自己。这样一想,王宝生也就坦然了。所以,当芦文林提出雇佣杀手需要10万元时,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芦文林拿到王宝生的10万元后,果然没有失约。不久后,他约见了王宝生,说教训李开的人已找好。这时候,王宝生表现出少有的果断,他恨恨地说:“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他做掉省心!”
  
  过了几天,王宝生把10万元现金用报纸包好,给芦文林打了个电话。芦文林开车来到机械厂,王宝生把现金从车窗外将钱扔给芦文林,两人没有说话,互相心领神会地对视了一眼,芦文林开车一溜烟走了。
  芦文林果然没有失约,不久之后,芦文林约见了王宝生,他说:“人已经找好了,并且已经盯上了李开,只要有机会就下手。”
  这时候,王宝生表现出少有的果断,他恨恨地说:“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他做掉省心!”
  王宝生并没有问芦文林找的是什么人。其实,芦文林找的人王宝生并不陌生,就是他在机械厂的同事武治国。平时对李开不满的武治国一听有钱可赚,立即想到了自己的弟弟———无业游民武治君,武治君曾经先后因打架和抢劫,两次被劳教和判刑,出狱后成天跟一帮狱友混在一起,也没有什么正经事情做。肥水不流外人田,这个赚钱的机会还是留给弟弟吧。
  2002年8月初,武治国找到弟弟武治君说:“我们厂有个人挺孙子的,有人想出钱找人收拾他一下。”
  武治君也没在意,随口问:“是谁啊?”
  “李开。”武治国淡淡地说。
  “这人我认识,挺有能力的一个人,他不是你们中纺院的副院长吗?他怎么惹你了?”
  “别问那么多了,你办不办吧?你要干,人家马上就给钱。”
  “办!你就别管了,我去找人办。”
  两天后,武治君找到了与他一起在新疆服刑的狱友董国兴。董国兴一听说有钱可以赚,立即答应下来。两人一起到李开居住的中纺里宿舍区去踩点,但都因为李开到外地出差没有等到。
  就在武治君准备向李开下手的时候,他的哥哥武治国告诉芦文林找到人了,芦文林当着他的面给王宝生打电话,在电话里,王宝生说:“干脆把李开做掉就省心了!”王宝生的想法很快通过武治国转达给了武治君。2002年8月17日,芦文林从王宝生处拿的10万元“杀人经费”中,拿出1万元交给了武治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9] [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