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

作者:余朝文等




  4)语言训练。语言训练是语文实践体验学习的的主线,行动、观察、倾听等实践活动只能融入语言训练中来,引导学生多读,多品,多说,多写。语言训练,不仅仅要有量,更多的是要有质的保证,否则就会成为水上浮,风中飘,不能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里的质,就是要把三维目标很好地融入语言训练中,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不同性质的语言训练中,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正确认识与把握默会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关系,以明确的语文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依托,虚实相映,显隐整合,真正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
  
  3奠基:语言的积累
  
  一个人阅读的范围越宽广,默会认知的潜在范围就越大。又由于“中心认识”常常是在默会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人默会认知的范围越大,各种类推与观念就愈是可能从中涌现出来,这样,一个人就愈是能够提出新的理论或发现。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诵来也会吟”也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在感性的认识,丰富语言的积累中才能潜移默化地习得语言,运用语言。所以说,语文教学必须加强语言积累。除了课内文本语言积累外,应把语言积累的触角伸向课外,笔者的做法是:
  1)拓展式积累。以教材的学习为引子,拓展语言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学习《一夜的工作》前请同学们去查阅周总理的相关文章,在学习之后开展讲周总理故事的语文活动;学习了《白杨》,还可以引入“以物喻人”的文章来阅读;学习《火烧云》时,画出描写颜色的词语后,引导学生归纳方法,再通过练习从课内到课外逐步积累。拓展式积累,应与语文学习材料内涵有衔接或补充的关系,能有助于学生理解语文学习材料,增加学生的默会知识;
  2)点滴式积累。学习的资源和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实现“点点滴滴,积沙成塔”的积累。早上学生向你问好,不妨微笑着说道:你好!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句至理名言与学生共勉;引领学生漫步学校艺术长廊,认识名人名言名著名画;网络、电视、广播各种媒介冲击着我们的头脑,也为我们丰富语言打开了一扇门;各种节日纷至沓来,孩子们对节日了解多少,这不又是引导学生语言积累的契机吗?
  3)浏览式积累。课外阅读要得法,首先就要指导学生学会浏览式阅读课外书籍。浏览,即“随手翻翻”“走马观花”,学生的“中心认识”似有若无,可是一旦遇到自己中意的文章,浏览阅读即刻终止,学生的“中心认识”会逐渐明朗起来,学生会调动意识、情感参与其中,此时所做的读书笔记,为心之所动,情之所驱,闪烁着孩子们的真实感悟,真知灼见。另外,“走马观”的“花”一定会在孩子们的头脑中留下些许痕迹,一旦被激活也能为我所用,这也正是广读书的妙处所在。
  
  4归宿:语文的运用
  
  语文教学的生命和归宿在于运用,运用时语文的默会知识比明确知识显得更为重要,孩子们所拥有的默会知识才会有用武之地,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在运用中越来越有活力,释放她的独特魅力。所以新课程标准要求确立“时时可以学语文,处处可以用语文”的理念,“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运用语文解决问题。一位数学老师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较复杂的文字题:他先请同学复习语文课上学习的缩句法,然后出示题目“625与128的和除以150与25的商”,请学生把文字题缩句,学生很快缩好了题目:“和除以商”,同时茅塞顿开,会列式了。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麻烦和问题,同学间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吵,这时候,具有良好口语能力的学生不正可大显身手?校园里纸屑乱飞,写一则有理有据,感人至深的演讲辞,号召全校同学都爱护自己的校园,良好的写作能力将派上用场;街道店铺常有错别字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消灭错别字行动小组该出手了!在生活中,在跨学科的学习中,孩子们不断地运用语文来解决问题,语文素养真正地沉淀于心中,并激励着孩子们更有劲头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
  2)运用语文装点生活。运用语文来装点和美化生活,生活会显得更有文化的底蕴,真正地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在绿油油的草坪旁,带领孩子们共同设计一段富有人文气息的华章,以替代硬邦邦的“不准践踏草坪”。清洁工人是辛苦的街道美容师,可是有很多人不尊重,不理解,孩子们怀着浓浓的敬意写出了一篇篇赞美清洁工人的作文,寄给广播电台,寄给镇长,镇长被感动了,人们也为孩子们的作文所打动,社会舆论悄悄转变,清洁工的待遇有所提高,他们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可谓“小教育影响了大社会”,语文成为生活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3)运用语文打扮自己。肖川博士说,只有当知识能够渗入到性格结构之中,体现于日常的、细微的、不经意的行为之中时,知识才转化为教养。作为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语文素养融入吃穿住行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当语文素养最终成为孩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活力因子时,会发现孩子们带给我们的是多么大的惊喜!态度大方,举止得体,言之有理,品行端庄……语文素养成为孩子们最好的化妆品,修饰着孩子们的精神世界,相伴于孩子们的生命历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巢宗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刘永和.默会认知与语文阅读.江苏教育研究,2004,(5).
  4杨金林.为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5 王鲁蛟.论学校隐性知识的特征、价值与转化.江苏教育研究,2003,(11).
  6石中英.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3).
  
   语文学科中对学生学习情绪的调控
  丁吾钢
  (杭州市萧山区高桥初中,浙江杭州311200)
  
  教师如何从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在优化教学效果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不仅仅是为提高教学效果服务,更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意。然而,现实教学过程的尴尬却是:一方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另一方面却不得不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而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另外,由于应试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其惯性的力量同样不可忽视,这些因素促成了实际教学实践中重知轻情,教学设计注重教材的知识结构,强调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体验及其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而后者恰恰是更重要的。
  语文学科因为其自身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更容易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体验,因此,较宜作为学习情绪教学的一个探索与尝试。其实,强调学生的学习情绪以及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情绪进行积极调控的教学,简而言之,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所说的:“教育艺术就是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本文在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心理需要为核心的基础上,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拟从学习情绪调控的角度,对有效的语文学科的设计策略进行初步的探讨。
  
  1语文学科中对学生学习情绪调节的内涵及依据
  
  1.1内涵
  围绕学生学习情绪及其调节的语文教学设计,是以学生心理需要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把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心理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是一种在学生情感维度上的设计策略。它的内涵大致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1)在分析学生具体学习环节中的心理需求及其变化历程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等因素,通过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等途径,有针对性地处理教材的内容,从而设计出与学生心理需求相呼应的教学方案;
  

[1] [2] [3] [5] [6] [7] [8] [9] [10] [1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