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

作者:余朝文等




  声响:鼓乐声,时高时低;狂笑声;浪里浪气。
  画面:灯红酒绿,载歌载舞。
  特写:烂醉如泥。
  这个蒙太奇镜头有声有色,动静搭配合理,技术处理到位。这一切比用“这组对比句有什么含义”等发问,不知高明多少。显然,语文学科中,利用角色转换效应,往往会获得出乎意料的效果;
  2)教师可以用“假如是你,会怎么样?”的句式发问,强化“他角色”的转化,走进作品。如鲁迅小说《故乡》一文,中年闰土见到“我”时,吞吞吐吐喊了声“老爷”,“我”不禁打了个寒噤。针对这段文字,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今天,这个“我”是你,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一名心直口快的学生答道:“听到一声老爷,不但不会打寒噤,而且心里会热乎乎的。”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人们听到他人喊自己“主任”、“老板”等尊称时,可能脚步都变得轻快了。因此,通过角色转换,使学生深深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鸿沟和感情隔膜,显然,鲁迅的路还要走下去;
  3)可以通过“表演”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如《宇宙里有些什么》这一课,教师让学生扮演小天文学家,以“宇宙探秘”为主题,召开新闻发布会等,收到了积极的教学效果。不难看出,角色效应不但渲染了高涨的学习氛围,创设了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更重要的是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同时,增加了他们对生活的体悟以及创造的热情。
  
  2.4沟通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呼唤情感体验
  
  “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个理念已形成共识,教师没有理由不把课堂教学生活化。课堂教学中的读写听说本来就是生活的表现形式,学语文自然也便是生活。正如爱默生所说:“把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释。”这也给大家一个启示,即在语文教学时,不要先考虑哪一个知识点要教给学生,而应先考虑这篇课文和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有什么内在联系,对满足学生内在需要和自我发展有什么帮助等。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和发展统一起来,积极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其进入作品所展示的五彩缤纷、具有吸引力的未知世界。例如,冰心的《小桔灯》一文,无论是创作年代、表达方式和反映的社会现实,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均相去甚远,但主人公小姑娘却与学生的年龄相仿。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设计问题:“小姑娘与大家的年龄相仿,结合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小姑娘哪些地方超出了自己的年龄特点?”这样,学生阅读小桔灯不再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而是丰富自己情感体验,拓展自己实践活动的过程。学生对照自己的生活,不仅很快感受到小姑娘处事沉着,独立自主,坚强乐观的人格,而且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这盏小桔灯,也就成了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指明灯。
  对于语文教材滞后时代的客观情况,教师除了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亦可结合各类报刊上高品位的时文作为教学补充,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以达到从精神上沟通教材内容与时文的联系,使陈年的花朵散发出现实的芳香。因此,语文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发生了联系后,他们的学习热情就可能变得高涨。而一旦深切体会到学习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课堂教学也自然成了课堂生活。在兴趣盎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便会昂扬起率直灵动的生命激情,从而对语文课情有独钟。
  
  3对语文学科中强调学生学习情绪调控的认识
  
  实践证明,语文学科中,重视对学生学习情绪的调控与激发,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业水平和语文综合素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有积极影响。究其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动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设计,强调对学生学习情绪调控的语文教学,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从学生心理和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两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之间搭建情感的桥梁,从而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生动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2)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情绪调控的策略,不仅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发展的需要,而且努力把语文学科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学生引向了鲜活的现实之中,使他们不仅能够聆听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声,还能够透过文字感受自己心灵的脉动。从而在调动学生自身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强化了语文阅读的内驱力,提高了学习效率,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看,既陶冶了情操,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3)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在强调学习情绪调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通过角色转化,引导学生进入不同作品所展示的多彩世界里,学生或以“向往角色”的视角,或以“亲身感受”的角度,审视和理解学习内容,并与作品真诚对话。同时,学生结合课文,利用“表演”或再创造形式,大胆想象,大胆构思,不知不觉中点燃了创造的火花。不但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还通过传达文字美,净化了学生的灵魂。
  
  参考文献
  1沃建中 ,主编 .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情绪篇.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3.
  2 孟昭兰,主编.情绪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乔建中.情绪研究:理论与方法.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小学流动人口子女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邹广飞
  (温州市岠江小学,浙江温州325000)
  
  小学教育阶段是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习惯会造就性格,性格会决定命运,将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流动人口子女是一群敏感而易受伤害的孩子,长期的城乡经济差距、教育差距、文明差距,还有烙在孩子心灵深处的心理差距和尊严差距,导致他们像没有春天的“蒲公英”,每天失学漂泊在城市的边缘,这不得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1现状调查
  
  随着温州经济的发展,外来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的子女入学也成了一大社会难题。岠江小学施教区位于杨府山涂村,地处城郊结合部,居住着大批的外来务工人员。这么多的外来家庭,收入剩余有限,多子女现象突出。较低的收入水平和多子女的现象,严重地制约了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岠江小学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率也逐年增加,现已占学校学生总人数的83%。如何让流动人口子女和城市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尽快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氛围中来,使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学校必须面对并需及时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笔者在2~5年级中随机抽取200名流动学生,从家庭环境和个性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表明:这些学生中不乏有热爱学习、思维灵活、兴趣广泛、关心集体的品学兼优者。但更多流动学生的家庭环境和个性特征不容乐观。
  经过调查,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低:高中以上学历占7%,初中学历占29%,小学学历占43%,从没有读过书占21% 。家长从事的职业类型最多的是个体经营,然后是雇工、散工和租地农民等;从从事的具体职业来看,32%的家长是卖菜的,25%是做建筑工的,24%是做木工的,19%是做其它散工的。不同的家庭环境导致学生产生不同的个性特征。有的家庭经济条件虽优越,但家长对子女娇惯,使其形成不求上进的心理,导致子女任性、傲慢,一遇到挫折就失去信心,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大多数流动学生家庭居住条件差,学习环境差,有些学生甚至连做作业的地方都没有,使学生养成了做作业马虎,不按时完成作业,平时不讲卫生等坏习惯。还有许多家长的本身素质低下,部分人一字不识,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缺乏科学性和人文性,教育方式不当,要么对子女学习生活不闻不问,导致子女放任自流;要么教育方式粗暴、简单,动不动就对孩子乱打乱骂,使孩子跟父母无法交流,导致孩子在学校里也喜欢说粗话、打架等恶习。还有些家庭流动频率高,造成子女就学环境不稳定,从而造成子女厌学,在学校里就很不遵守纪律。
  

[1] [2] [3] [4] [5] [7] [8] [9] [10] [1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