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

作者:余朝文等




  2)通过分析所学教材内容、结构、风格等方面的特点,考虑如何使之与学生心理和情感需求相沟通。亦即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主要关注的并非是教材本身固有的知识结构,而应该着重寻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促进其心理发展的“动情点”。抓住“牵一发”而“动感情”的突破口,大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另外,学生在体验积极学习情绪的过程中,可以兼获精神上的愉悦以及提高对文学的鉴赏力,而这恰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1.2依据
  强调学生学习情绪调节的语文教学设计,在理论上是否遵循教育的规律,并与教学实际相符合呢?对此,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论述:
  1)从教育心理学理论来看,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经过毕生的教育研究和实践,集大成于一点,精辟地指出“教育要心理学化。”即教学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发挥其心理能量。教学心理学的理论认为,动机(包括情感和兴趣)是学习的主要能源,是主体的一种心理需要,即使学生原有的学习动机不强,如果有足够的诱因刺激,就有可能引发其学习动机。运用到教学实际中,即当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有一定距离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变式处理,强化诱因刺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犹如一个高明的厨师,合理搭配常规的材质与配料,同样可能烹制出美味佳肴。因此,从理论上讲,该教学设计是科学的,也是可行的;
  2)从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心理分析,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两大心理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保证认知过程顺利完成的“硬件”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则是推动学习活动的“软件”系统,两者必须协调发展,缺了任何一个因素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然而,对于智力因素的关注历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目前应该强调的应该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利用。《少男少女隐秘世界》一文中,有位学生“控诉”:“有人管吃,有人管穿,有人管功课,就是没有人管感情。”无疑,在语文学科中,注重学生的学习情绪调控,既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更是学生情感健康发展的需要;
  3)从语文学科内容本身来看,虽然其内容多是一些经典力作,编者在教材编排时也尽量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但是由于教材内容相对于时代的滞后性,再加上各类文体的差异,导致教材与学生个体的具体需要和兴趣爱好往往不一致,造成学生学习情绪低落,从而有效的学习信息往往被当成了“耳边风”,导致教学呈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之间根本没有发生作用,结果没有出现真正意义的学习。因此,在语文学科中,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沟通教材与现实的联系,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就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2语文学科中对学生学习情绪调控的教学设计策略
  
  学习情绪调控的教学设计策略在语文学科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可以依据课程内容的不同文体,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特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教师的教学风格以及外部学习环境等因素而灵活设计,归纳起来,可以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2.1调整对教学内容的评价,激发学习动机
  这是一种教师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适当启发、诱导,或介绍教学内容的背景材料,来改变学生对教学内容原有的认知评价,从而产生积极学习心理,激发学习动机的一种策略。那么怎样才能调整对教学内容的评价,激发学习动机呢?下面举例从两个方面介绍:
  1)通过讲解教学内容的意义或者提供教学内容的背景,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激起学习的向心力。如教《友谊篇》时,先让学生讨论对友情的理解,在讨论中明确什么是真正的友情,意识到如果曲解友情,甚至把江湖义气当作友情可能会造成的危害。接下来向学生揭示学习新课的意义,使学生在理解友情,感受友情,创造友情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同时教师亦可介绍一些教学内容的时代背景,展示直观图片,甚至用多媒体动画呈现,缩小课程内容与学生心理的距离,从而调动积极的学习情绪;
  2)从学生生活需要出发,沟通与教学内容的联系,使其认识到教学内容是为其生活与发展需要服务的,从而有效地调动学习动机。例如在教《统筹方法》一课时,考虑到这是一篇事理性很强的说明文,学生认为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似乎毫无关联,难以激起学习热情。因此,针对这一点,笔者在上课前,先抛出几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同学学习忙忙碌碌,效率却不高?有些同学看似闲庭信步,效果却很好?这些与学生学习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接着揭示课题:“今天的课程《统筹方法》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了解该方法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合作得很好。”这样一来,学生感觉教学内容贴近自身的学习生活,对教学内容产生了新的认识,从而可能激发其学习动机,为教学的成功创造了良好的情绪背景。
  
  2.2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激发求知欲
  传统的语文学科,总是围绕字词、文体作者、时代背景、人物性格、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从头到尾分析一遍,教学内容呈现过程千篇一律,缺乏灵活变通,学生感觉索然无味。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围绕学习目标,抓住教学重点,灵活地变化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促进教学活动始终朝着学习目标迈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向沙漠进军》一文,笔者在设计教学程序时,根据学生实际,改变常规的教学呈现方式,把课文的各层次浓缩为八个短语(具体略)。然后按下列步骤呈现教学内容:①利用多媒体随机呈现课文层次关键词,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重新排顺序(也可按自己的思路排顺序);②讨论:为什么排这样的顺序(体现教学难点——逻辑顺序)?③把每个关键词扩展成简洁的短句(指导学生把握文段中心句);④找出精要段落,分析文段是怎样说明中心内容的(体现教学重点——说明方法及语言表达)。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男女学生对抗赛的形式,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排好顺序,有的同学为了验证顺序是否恰当,竟“偷偷”地看书,即跨入“我要学”的境界。关键词的顺序排好了,课文逻辑顺序也揭示了;然后扩词成句,文章的思路也清楚了;精要文段阅读了, 教学重点也突出了。显然,教师如果能够以生动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就可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2.3利用角色效应,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激发创造热情
  一般而言,青少年富有成就需要,自我表现需要,娱乐需要以及喜欢寻求刺激等心理特点,针对此,在语文学科中,可以利用角色效应,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使其进入自己向往的角色(作家、画家、导演、记者等)或作品人物的生活状态中。因为角色影响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活动。因此,学生一旦进入语文学科丰富多彩的语言世界,扮演与作品中的“他角色”或向往的特定角色,他们就会自然地进入“生活状态”,打开作品的窗口,与作品中人物真诚对话,在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中,开启创造的心扉。那么,在实际的语文学科中,教师应该怎样利用角色效应呢?以下举例从几个方面探讨一下:
  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向往角色的身份体验教材。例如以市长身份给话剧《陈毅市长》中的化学家齐仰之写一份出任盘林西尼药厂厂长的邀请书。以导演的身份给教学内容策划一个打斗动作、一个舞蹈动作、一场精彩对白。如在教授《杀人以梃与刃》这篇文言文时,要求学生用文中“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设置一组蒙太奇对比镜头。结果学生表现出很强的主动性和惊人的创造力。下面是学生设计的一组镜头之一:
  

[1] [2] [3] [4] [6] [7] [8] [9] [10] [1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