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6期

蜀山风情画

作者:李世宗




  那是十年前的事了,当时老尼姑还在云丰寺做住持。一天傍晚,晚斋时,寺门外来了父女俩,那老者拄着拐杖艰难地一步一挪,快到山门一头栽倒在地,晕过去了。
  佛门弟子,慈悲为本。老尼姑连忙叫徒弟们将老人抬到寺内。老尼姑给他把了把脉,发现他脉象微弱,已是死亡之症。她发现老人的病症在腿上,卷起老人的裤脚,大吃一惊,只见老人腿上烂了个大窟窿,脓血把裤子全浸透了。老尼姑问小姑娘:“你爹生大痈疮啦?”小姑娘也饿得奄奄一息,连说话都没了力气,只是一个劲地摆着头,满眼是泪。
  老尼姑赶紧拿出自制的“七宝还魂丹”,用姜汤水撬开老人牙关灌了下去,不多时,老人终于醒了过来。原来,他的腿上根本不是什么痈疮而是弹伤。老人叫曹无伤,是大顺王的人。龙孔突围时,挨了官兵的枪子,带着女儿一路逃到这里……没说完话,又晕过去了。到了半夜,老人忽然醒了过来,叮嘱女儿千万不要去报仇,然后抓住老尼姑的手,求她收留自己可怜的女儿!老尼姑答应了他后,他的头一歪,再也没有醒过来。
  老尼姑帮着买了一具棺木,将老人安葬在五凤山下,遵照老人临终遗嘱,收留了他的女儿,让她带发修行,也不另取法号,就叫红霓姑娘。
  那时红霓不过十二三岁,面色苍白,眉黛含愁,文静端庄,不苟言笑。老尼姑十分怜爱,凡事都照应几分,一切劈柴担水的活都不派她做,只让她烧烧香扫扫地,跟着姐妹们念念经,打坐参禅。
  一天深夜,老尼姑忽听窗外飕飕有声,觉得奇怪,便披衣起床,透过窗缝向外看,只见一位着红绫小袄的少女,在月光下舞剑,寒光闪闪,风声飕飕,仿佛银龙出海,上下翻飞;又如闪电白虹,左右盘旋。老尼姑屏住呼吸,看入了神。等到少女收起剑往云房走去时,老尼姑才看清楚,那翩若惊鸿的身影,正是红霓!老尼姑心中暗暗高兴,想不到平时文静柔弱的姑娘,竟是武林巾帼,于是,更加关心红霓。
  俗话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当红霓长到十六七岁时,出落得像一朵鲜花,袅娜多姿,白里透红的脸儿,纤细的腰肢,丰满的胸脯,显示出青春少女的曲线美。
  云丰寺座落在大户人家中间,红霓的美引起了那些寻花问柳、追蜂逐蝶的公子哥儿们的垂涎。他们常常借口进香还愿,跑到庙里来窥窃红霓的风彩。有几个轻薄之徒,竟动手动脚,没想到红霓一身武功,打得那几个登徒子丢尽了颜面,红霓一下名声大震。
  不想有一天,寺里来了一位青年秀才,虽然显得寒酸,却一表人材,风度翩翩。恰巧那天寺里的师父们都不在,红霓接待了他,他是给寺里画画的,两人一见钟情,几个月下来,遂成了好事。
  事后,老尼姑知道了,开始非常生气,后来细细一想,红霓本就不属于佛门中人,她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属,应该为她高兴才是。想通了,老尼姑不仅没有责备他俩,反而给了他们五十两银子……
  
  老尼姑带着七姑子翻山越岭,沿途化缘,逢庙托钵,整整走了三天,到了瓦屋山下。
  七姑子抬头一望,那瓦屋山云蒸雾霭,气势磅礴,仿佛一座巨大屏风,高插云天。她听父亲讲过,这里是妖山,怎么到此来了?便问师父,老尼姑笑道:“这儿并不是什么妖山,尽管我们佛门子弟不喜欢它,却是你的好去处!”
  老尼姑告诉她,瓦屋山在明代是一处道教圣地,山上道观林立,有宝庆宫、三清殿、玄贞观、天师洞、紫阳庙、万庵庙等,殿阁雄伟,古木参天。明代末期还香火鼎盛,到了清代,统治者崇佛抑道,道教失宠,便衰落下来。道光时,传闻山上道士、道姑不事斋醮,日夜喧淫,又传有巨蟒拦道吃人,于是,官府贴出告示,严禁百姓登山朝拜,从此,瓦屋山路断人稀,彻底衰败了。
  七姑子听了,心中不由生出一种敬畏感来。师徒二人在齐腰高的荒草中探路,双脚被花蚂蝗叮得鲜血直流……七姑子自幼生长闺阃,哪里到过如此阴森的地方,吓得直哭。老尼姑笑道:“你不是要做个男子汉吗?要做,就从这儿开始;要不做,我们就回去!”
  “不,师父,我什么都不怕。”七姑子一听,忙擦干眼泪,紧咬牙关,跟在师父后面,一个劲地往上爬。途中经过几座道观,都已破败不堪,有的完全坍塌,埋没在荒草丛中,正走着,突然眼前豁然开朗,现出一片平地,中间有个大池,仿佛镶嵌在镂花碧玉上的一块宝镜。池水澄清,碧波荡漾,葱绿的冷云杉环抱周围,池边绿草如茵,池里倒映着一片葱绿,简直是瑶池仙景,几只野鸭在悠然地游来游去。
  老尼姑引着七姑子沿着池边小路走了一百多步,冷杉林中又现出一座庙宇,走近一看,山门上挂着一块匾,上书“女娲庙”三个大字。
  “阿弥陀佛。到了!到了!”老尼姑边说边上去拍门环,并高声叫道。“红霓姑娘,红霓姑娘,快开门罗!”
  少顷,山门“嘎”地一声开了,一位年轻俊俏的道姑走了出来。但见她身着红色道服,外套黑色百结拼花道披,云鬓花颜,袅娜娉婷,年纪不过二十来岁,简直像个散花仙女。她一见老尼姑,喊了一声师父,纳头便拜,老尼姑忙将她扶起,说道:“四年不见,你越发长出人才了。”又转身对七姑子说,“你来见过红霓姑娘。”七姑子正要下拜,红霓拉着她说,“不用多礼,快快进去,你们一定累了。”说罢,接过二人的包裹。
  女娲庙不大,小巧玲珑,红霓引着师徒二人穿过一条花径,登上大雄宝殿,大殿正中供着女娲娘娘:云鬓荆钗,仪态端庄,两乳外露,肩披红色长巾,下穿树叶形围裙,端坐莲台之上,一手抱着五彩石,一手抱着童男童女。大殿两侧还供着九天玄女,华山圣母诸女神塑像,仿佛这里全是女人的世界。
  七姑子听过“女娲补天”的故事,她想女娲娘娘不仅炼石补天,还用泥巴塑造了人,女人有这么大的本领,为什么父亲偏偏不善欢女娃子?
  出家人见神就拜。老尼姑拉七姑子一同作了揖,然后跟着红霓走出大殿。这时,七姑子才看清这庙的全貌:东厢房已经倾斜了,瓦上长满杂草,屋顶快要坍塌了;唯独西厢房保存完好,且粉刷一新,门上贴着对联,窗上挂着竹帘。
  红霓对着西厢房喊道:“秀才,你看谁来了!”话音刚落,只见西厢房里出来一位男子,头戴红顶子瓜皮帽,身穿蓝布长衫,眉目清秀,风度翩翩,看样子不过三十来岁。他一见老尼姑便要下拜,老尼姑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忙拦住他说:“李先生,你是文曲星,别折杀我了。”
  “师父,什么仙风把你吹来的?快请屋里坐。”李先生忙将老尼姑与七姑子迎了进去,坐在靠窗的两张竹椅上。红霓递过两杯热茶,转身对李先生说:“师父她们走了那么远的路,想必饿了,你快去做饭,我在这儿陪师父。”李先生点点头出去了。
  老尼姑抿了一口茶,连声赞道:“好茶。好茶。这是蒙山茶么?”
  红霓笑道:“这茶是秀才从后山采来的,用陈年雪水沏泡,比蒙山茶还清香可口呢!”
  老尼姑点点头说:“真不错。想不到李先生文质彬彬的,还会做这些活路呢!”
  “师父,他不光做茶,还要开荒种地哩。”红霓瞥了窗外一眼说,“我们初来这里多难啊,周围几十里渺无人烟,吃的用的都要下山去买。后来,我们在庙后开垦了几块荒地,种了些包谷山芋、白菜萝卜,现在粮食蔬菜基本自给了,只有油盐才下山购买。不过,买一次就得吃用上一年半载……”
  “好啊,只要你们日子过得起,我就放心啦!”老尼姑话刚说完,李先生进屋来说:“都弄好了,请出去吃饭吧!”
  老尼姑挥挥手说:“别忙,我今天到此,是带七姑子来投师的,等说完了再吃饭。”便将七姑子要求学武的事说了一遍。
  红霓听完说道:“师父吩咐,弟子怎敢不从命,只是学武之事,并非剪纸绣花,一要吃苦,二要有恒,三要一心一意,不能思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3]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