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达·芬奇密码》背后的人

作者:莉萨·罗格克




  布朗不愿阅读时下的流行小说还另有一个原因。“我读的几乎都是非文学作品,因为我要在这些书里为我的小说找材料,而且我也不想我的小说带上其它小说的色彩。”布朗认真地说道,“如果我真要读一本小说,哪怕两三年才看一本,我也肯定会选那种有点主流特点和避世风格的小说。”
  布朗也承认教授英文和文学对自己成为一名作家大有裨益。“我想,肯定是课堂里的讨论让我具备了分析一本小说的能力,并开始学着将类似的主题注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
  
  1996年春,历时一年的《数字城堡》终于完稿。布朗和布莱斯感觉都很不错,于是就开始考虑为它找个合适的文稿代理人。一年的磨练和摸索下来,丹·布朗对小说创作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和体悟。
  第一,他再也不想盲目地创作——没有出版社白纸黑字的合同,他决不会再写一个字。第二,他再也不能忍受一边身兼两份教师工作,一边写作,太累了。经过几次商讨,他与布莱斯决定辞去教师工作,全职写作。1996年6月,尽管《数字城堡》还没卖出去,甚至连个文稿代理人都没有,但布朗还是义无反顾地离开了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
  虽然此前布莱斯也有过一些出版经验——1993年她将《需要躲避的187种男人》成功卖给了伯克利书局——但这次,到了为布朗的第一本小说找家合适的出版社的时候,布朗和布莱斯却意识到他们需要一个出版经验丰富的职业文稿代理人。从1993年到1996年,仅隔三载,但出版业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直接从创作者手里拿手稿的出版社如今却将这些送上门的手稿拒之门外。其中原由也是显而易见:零散杂乱的稿件越多,编辑的负担就越重。于是,从1996年开始,大多数出版社改变了政策,只从文稿代理人手里拿稿子。
  就这样,布朗和布莱斯开始进行出版计划的第一步:寻找一个文稿代理人。布朗首战告捷。读完了布朗的手稿后,威斯文艺代理公司的老板奥尔加和乔治·威斯大加赞赏,当即同意为他进行文稿代理。奥尔加和乔治·威斯于1975年合伙经营起家,专门代理探险题材和军事题材的小说。有趣的是,他们曾为另一位布朗——戴尔·布朗做过代理。杰克·埃尔维尔是这家公司的员工,1998年成为公司合伙人之一,1999年乔治去世之后,全权接管了这家公司。
  乔治·威斯一直以眼光独到,远见过人而享誉出版界。早在派拉蒙电影公司任“东海岸故事”的编辑的时候,他就力排众议买下了《教父》的电影版权。马里奥·普佐创作的《教父》在当时不过就是本线条粗犷、情节简单的章节小说,根本没有任何市场影响力。
  乔治将《数字城堡》的手稿卖给了托马斯·邓恩书局,三周后就在圣马丁出版社开始进行印刷。不幸的是,这本书竟是他经手的最后一本小说,因为没多久,他就被查出患上了绝症。乔治过世以后,邓恩就将这本书交给了编辑梅利莎·雅各布斯。
  “我真的非常幸运,第一位编辑一眼就看中了我的稿子。”布朗回忆道。“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网络安全和隐私问题正是时下争论的热点,另一个原因或许是《数字城堡》是一本与现实紧密相连的小说。”
  得到代理公司的认可让布朗和布莱斯欣喜若狂。此前,众多朋友都很不理解为什么布朗书都没有卖出去就急着辞职,而现在手稿的成功卖出证明了他们决策的正确无误。
  丈夫首战告捷,布莱斯大受鼓舞,决定自己也来过把“作家瘾”。或许丹的写作事业已经开始起步,再写这种低级读物难免会影响到他职业作家的形象;而以丹妮尔·布朗创作,版权却归丹·布朗所有的作品未免也太名不正言不顺。
  于是,他们决定这次由布莱斯担当这本幽默短文集的作者。《秃头书》为世人揭开了男人不愿意张扬的那块伤疤,各界评价明显高于《187种要躲避的男人》。其中不乏一些脍炙人口的妙语,“你头上可以亲吻的地方越来越多了”,“再也无需昂贵的护发产品了”,“烫发卷也节省了”。
  代理人杰克·埃尔维尔将《秃头书》卖给了保罗·迪纳斯,而迪纳斯又将它转交给了平纳克利书局。最终,这本书在《数字城堡》出版四个月后——1998年6月1日——出版上市了。
  前言写道,“致我亲爱的丈夫:请记住法兰西斯·梅纳德的不朽名言,‘你从此再也不会怒发冲冠,镜子里能看到的只有你安静而美丽的笑容’。”
  作者简介是这样介绍布莱斯的,“艺术家布莱斯现在在新英格兰与谢顶的丈夫快乐地生活着。”
  书上虽然这样写,但“丹才是这本书的作者。”埃尔维尔说道。“我不能肯定除了绘制插图,布莱斯还做了哪一部分。” 无论是圈内还是圈外,知道布朗这些早期作品的人非常少,而且这两本书也没有引起公众的注意,所以,其他四本小说问世后,无论是丹还是布莱斯都不肯承认自己是《秃头书》的作者了。
  
  虽然布朗一直都在谋划几个故事的构思,但他还是觉得只有等《数字城堡》尘埃落定,才能静下心来创作新的小说。《数字城堡》卖出去之后,布朗立刻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舒适和畅快,他终于可以全力以赴了。他立即开始第二部小说的设计和研究。他将欧洲设定为故事的主要背景,将艺术设定为情节发展的主轴。要知道,他与布莱斯的相知相恋唤醒了他心底里对艺术的那份热忱,重新燃起了他胸膛里那股熄灭了许久的艺术之火。《数字城堡》有一部分故事发生在塞维利亚,这个中世纪的西班牙古城不仅是故事的背景,而且也是故事的一部分。而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宗教圣地——罗马——将在第二部小说里一展她冷艳迷人、销魂蚀骨的风姿。
  布朗依然每天早晨四点起床写作,但这次他在离家几个街区的水街上租了套小公寓,将办公室从家里搬到了这里,而且没有电话,也没有网络连接。布朗故意这么安排,希望这样可以迫使自己心无杂念,全心创作。
  接下来的一年里,布朗四处奔波忙于第二本小说的资料搜集和整理。虽然他还没有完全计划好这本书怎么写,也没想好情节怎么展开,但他已经为这本书想好了名字——《天使与魔鬼》,也想好了另一个故事场景——梵蒂冈。布朗很快发现全职创作与边工作边写作是多么的不同。再也不用为如何从排得满满的日程表中挤出一点空挡来写作而忧心伤神,现在的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充分享受时间和空间的自由了。
  与以往一样,布朗还是先在网上进行资料的初步搜集,看看别人对自己的主题有什么想法。他仍将一些具体的问题发布到新闻网络组里。
  布朗把同样的问题发送到不同的新闻网络讨论组中,多数情况是无人回复,运气好也能碰上几个礼貌的回复,有时他的提问却在网络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布朗和布莱斯还利用这段时间,奔赴欧洲为小说做实地考察。与《数字城堡》相似的是,又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激发了布朗创作《天使与魔鬼》的灵感。
  他与布莱斯一起游览了梵蒂冈城,参观了了一条名为“第二秘道”的地下通道。这条秘道曾是早期天主教教皇为躲避敌人攻击的藏身之所。导游一边带领游客参观,一边兴致勃勃地讲解。几百年前最让梵蒂冈畏惧的敌人是一个名为“光照派”的秘密组织。这个组织由一些受到宗教迫害的科学家组成,其中就有伽利略和哥白尼。他们发誓要对梵蒂冈进行复仇,教皇就是他们攻击的首要目标。
  导游又讲解道,虽然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光照派早就灭绝了,但时至今日,仍然还有许多人坚信这个组织不仅依然存在,而且其影响和势力已经渗透到世界政治领域,无坚不摧,无功不克。
  虽然整个讲解从头到尾差不多三十秒时间,但就在那一刻,布朗的思路豁然开朗了。他清楚地知道这本小说该如何设计了,导游小姐那漫不经心的讲解,那信口开河的“历史”或许就是真的。
  这次旅行中,布朗还有幸觐见了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但对觐见时的盛大场面布朗却总是含糊其词。“‘觐见’这个词容易让人产生歧义。”布朗说道。“我并没有坐在那里跟教皇陛下喝点茶什么的。”布朗称这种觐见有点半公开半私人的性质,教皇只是与一组游客呆上了半个小时,最后的时候,和他们一起祈祷,为他们赐福。布朗后来回忆起来,觉得看到教皇并不怎么有趣,倒是觐见之前的一些事挺有意思。进入会议室时,瑞士警卫队要对他们逐个地搜身,大家都以为这是为了防止游客私自携带武器而进行检查,但实际上,他们的本意却是为了防止游客私自偷运“圣水”。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