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达·芬奇密码》背后的人

作者:莉萨·罗格克




  “我后来才知道,教皇在为众人祷告后,那个房间里所有的水都变成‘圣水’了。教会不希望有人将‘圣水’带出梵蒂冈城,四处兜售。”布朗说道。
  “在梵蒂冈,唯一不需要搜身的地方就是墓地,但每天只允许十一个人参观。”布朗回忆道。“真的很难忘,很特别。”虽然参观了墓地,但是布朗并没有被准许参观梵蒂冈秘密档案馆。据说只有三个美国人进去过:两位是红衣主教,还有一位是个宗教学教授。“他们只准我进梵蒂冈图书馆和普通的档案馆,秘密档案馆可不让进。”布朗无奈地说道。《天使与魔鬼》和《达·芬奇密码》出版后,有记者问他将来是否会被允许参观秘密档案馆时,布朗大笑起来,说道:“我看机会不大。”
  
  一年多的写作实践让布朗学会了如何构思和撰写一部小说——而且这部小说已经成功卖给了纽约一家大出版社——布朗觉得自己对商业小说创作的要领也略知一二了。首先,背景是至关重要的。布朗一再强调,为每本小说量身打造一个故事背景与精心设计故事情节和悉心刻画人物同样重要。而背景中地点的选择又是最关键的一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说能挖出多少秘密,这些秘密又怎样与读者的接受环境融为一体。
  “要写言情小说,就不要把背景定在停车场。”布朗说道。只有合适的场景才会让故事显得自然可信。背景定下来之后,作家还必须对它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掌握各方面细节材料。“如果你讲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私立学校,但你对这个学校的内部运作情况却只字不提,这个背景本身就很乏味了。”
  《数字城堡》完成后,布朗就决定下部小说启用新的男女主人公——比苏珊·弗莱彻和戴维·贝克更具灵活性和外延性的人物。虽然他那时还没有想好一位可以担当系列故事的主人公,但他已经为这位英雄设计好了一段浪漫情缘,就像《数字城堡》里的那样。
  “与政治相比,我对言情更来神。”布朗说。“我非常喜欢关注恋人在患难中的表现,因为这就是他们人格的凸显。我还总是不停地提醒自己,要让读者自己一点点地发现主人公感情上的变化,我不需要像写本巴黎导游手册或是宗教历史典籍那样一目了然。”
  在《数字城堡》的主题研究和资料搜集过程中,布朗知道了如何同那些愿意帮助自己解疑答难的专家取得联系。但要从中找到愿意为《天使与魔鬼》提供资料和信息求证的专业人士可就不太容易了,而他也不能总指望靠向梵蒂冈的上层人物发邮件来获取信息。
  于是,布朗只好求助于那些曾跟他合作过的专家,看他们认不认识梵蒂冈方面的专业人士。有人就向他推荐斯坦·普兰顿——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的总管理员。布朗觉得这个建议很不错,因为以前在菲利普斯·埃塞科特学院教书的时候,每次遇到问题他总是向学院的图书管理员雅克林·托马斯求援。
  就这样,布朗和普兰顿在一封封电子邮件中建立起了联系,彼此间的友情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加深。虽然布朗后来还找到了其他的信息渠道,但普兰顿的回复却是最及时,最有效。不仅如此,普兰顿还经常为他找出一般学者都很容易忽略、但却很有帮助的书。
  “我知道要从哪里去找,我是个图书管理员。”普兰顿静静地说道。“其实我所做的不过就是对他说‘丹,你有必要看下这本书’。我当然不会让他整本整本地看,而是告诉他该看哪一部分。”
  普兰顿还告诉我们,布朗先向他咨询了一些有关梵蒂冈的历史和内部情况的问题,如是否有教皇被谋杀过。有记者问普兰顿为什么肯帮助这个素未相识、而且远在千里之外的陌生人,普兰顿回答说他希望能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无论他是不是作家。“我想告诉大家图书管理员在今天的作用。”普兰顿缓缓地说道,“我们不是那种只会在书架后面喊‘安静’的人,只要有正当合法的需要,我们都乐意帮忙。”
  经过一年的精心准备,丹·布朗完成了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下一步,他决定还是按老习惯对这些资料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然后再开始构思故事的发展主线,不断充实完整,最后再动笔。实际上早在资料研究阶段,他就又干起了他扬言最不喜欢干的事:没有任何协约的情况下又开始考虑下部小说。但既然离《数字城堡》的上市还有十八个月,而这期间他又没有其他的事干,他和布莱斯都认为应该紧紧抓住这段时间,好好写作。这时的布朗已俨然以职业作家自居了,尽管他还没从写作中拿到一分钱的报酬。
  布朗创作《数字城堡》的时候,还身兼两份教师工作,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那非比寻常的定力和效率。但现在为了能够全职写作,他辞去了学校的工作。时间变得充裕起来,布朗写作生涯的第一个考验也接踵而来。
  1997年的秋天,离《数字城堡》出版还有好几个月,布朗就有些坐不住了。那时,他已经进行到了创作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他最热衷的一步:撰写小说。开始还颇见成效,但是没几天,布朗就发现自己如坐针毡。十分喜欢搜集资料和钻研考证的他此时却不愿也不想坐下来一个字一个字地写。
  “我的意志力一直都很坚定的,但那时没了,一点都没了,我总是不想坐在电脑前边。”布朗回忆道,“我总是不停地为自己找这样那样的借口去作别的事情,有时都甚至想去找那么几份一般的工作算了,反正就是不想动笔了。”一天,他又不想干了,决定开车去波士顿参加一个电子声辩系统的展览。这个小麦克风似的的电子装置,可以将说话人的声音通过电脑程序自动转化为记录下来的文字。
  “我对科技并不怎么热衷。”布朗坦言道。这话听起来有点让人难以置信,如果不感兴趣,那《数字城堡》里他花了好几个月才搜集和整理的高科技信息和情报怎么搞到的?亲身体验了一次这种高科技装置后,布朗称自己对写作的定义完全改变了,他又一次充满了活力与动力。“现在我正采用这种全新的方法来梳理我的思路,感觉很不错。”布朗喜形于色,“我可以一边踱着步子一边写作,一边欣赏外边的风景一边构思故事中的对话,创作又变得有趣了。”
  迈过了写作关卡的布朗顺利地完成了《天使与魔鬼》。离这本书出版还有好几个月的时候,他就开始向新闻网络组讨教一些出版经验。布朗与许多已经出了书的作家建立了联系,相互交流一些意见和建议。布朗希望借此可以知道他们第一本小说出版时的情况,以便应付新书上市后出现的问题。
  通常讨论的话题总是不知不觉地转移到如何为小说作市场宣传。虽然大多数作家还没有考虑到这点,但布朗很快就意识到,一个作家要想成功,就必须担负起为自己作品宣传的重任。《华尔街日报》上的一篇文章让他感触颇深,一个作家不满出版社对自己作品的冷淡,自己掏腰包花了三万五千美元作广告,但这部作品带给他的第一笔利润就是这笔广告费的好几倍。
  布朗看清了写作将给自己带来的巨大潜在利润。他曾在新闻网络组的书评专题为彼得·本奇利的小说《白鲨》写了几句评论。他先大肆夸耀了一番自己与这位菲利普斯·埃塞科特学院出来的著名作家关系是多么密切,然后才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这个作家虽然声名远播,但也非常平易近人。”布朗写道。“我想你们也一定很欣赏他说过的几句名言,最经典的一句就是,‘当我意识到自己还不会写作时,我却发现自己已经腰缠万贯,富得流油,根本没法收手了’。”
  布朗引用这一名言时仿佛已经预见到了自己日后的辉煌,后来的《达·芬奇密码》就让他尝足了写作的甜头。但布朗更清楚,一部作品只有具备精致的故事构思、完美的发展主线和其他一切足以吸引大众眼球的要素才可以赚钱——赚很多的钱。
  在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作家时,我们的布朗就高瞻远瞩地发现了全职创作比写一本小说具有更远大、更光明的前景。
  但此时的他还不知道,在黎明到来之前还有一段漫长的黑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