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达·芬奇密码》背后的人
作者:莉萨·罗格克
你的足迹刚刚
踏上神圣的地界
我决心抛弃束缚我的誓言
跟沉寂的信仰一刀两断。
一首名为“天使之爱”的歌曲这样唱道:
天堂根本不是
我想象的那样
我要拿我的翅膀去交换
一位爱人
她把她的光环
放置在我的床边……
虽然布朗竭力不显山露水,但他还是忍不住要把他的学识拿出来卖弄一番。在专辑的最后一首歌曲“甜蜜的痛苦”中,他使用了两个专业术语,据说这直接取自于一本关于某个不知名的国度的课本。歌曲的第一行是这样的:
那时大地只是库尔斯的一个泊口。
唔?接着是:
你觉得这是一个
柬埔寨战争中的海滩。
专辑中最为有趣的还是第一首歌曲——“一位国王的降生”。因为无论是这首歌的歌词还是题目都像极了布朗后来成功地在《达·芬奇密码》中运用的圣杯的故事梗概。第一节是这样写的:
他孤独地站在
您的城堡的窗户之外
他从遥远的海岸
从您的宝座
出发 远征
您看着他跪在面前 一言不发
他将一支玫瑰放在您的门口
也放在您的心头
无数个天使在周围歌唱
告诉您
您的日子到了。
接下来是和声部分:
喔,喔,让号角
管弦琴齐声合奏
为了庆祝他的降生……
喔,让旗帜迎风飘扬
喔,喔,不要否认
你已奉献一切……
为了一位国王的降生。
这首歌的第二节与布朗在他的兰登系列小说中所描写的追杀场面遥相呼应:
您独自奔跑
沿着旋转的大理石阶梯 一路向下
穿过数不清的房间
没有尽头的大殿
这些冷冰冰的顽石
曾是守护您的城堡
但是现在您却发现
您已被围困在墙壁之间。
最终,“丹·布朗”大碟没能像预想的那样大获成功,这是有原因的,而且仅仅因为一个原因:聚光灯让他感到浑身不自在。这或许源于他早年在新罕布什尔州所受的教育。在那儿,克己奉公的美国人有个世代相传的信念,人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骄傲自满,自吹自擂。
“如果他想的话,他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像巴里·曼尼奴那样的歌手。”罗恩·华莱士说,“巴里起初也是笨手笨脚的,但是他的音乐才华和天赋就摆在那里,好莱坞只要稍加调教,他就会大放异彩。”华莱士记得布朗曾在当时的采访中提到,他不喜欢生活在公众的眼皮底下,也不喜欢当众表演,他更喜欢自己创作音乐。但问题在于他走的是流行音乐路线,如果他希望自己的音乐广为流行,就必须变成一个像巴里·曼尼奴那样擅于表演的人。
“我想丹不喜欢当众表演。”华莱士说。“他喜欢写歌,却不擅长表演。每当他不得不这么做的时候,他总显得不那么乐意。他的确很有天赋,但他又实在不喜欢站在舞台中央,更别提要他边唱边跳了。有时候,他甚至怀疑会踩着自己的脚趾头。而且他早跟我说过每次站在舞台上都让他觉得手足无措。”
布朗真是位优秀的歌手吗?“如果你习惯了整天泡在一大堆粗制滥造的磁带里,你就知道突然听到一种天籁之音是什么感受了。布朗的音乐棒极了,制作精良,设计专业,惟妙惟肖的合成音乐配上铿锵有力的鼓点,简直完美无缺。”华莱士赞叹道,“丹确实才华横溢。他的嗓音优美动听,而且他对配乐也很有讲究。我敢说,这家伙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精雕细琢,力求完美。”
但是在1993年,要想成为一名当红的歌手就不可能永远呆在录音棚里,即使在今天也是如此。歌手必须学会表演。华莱士还记得他的首张个人专辑发行的时候,布朗曾因为专辑微薄的销售量愁眉不展。“但是谁也没办法,尤其是对一张以个人名字命名的专辑。”华莱士说。“这种专辑唯一的卖点就是歌手,它不是通过音乐来吸引大众。遗憾的是,大部分歌手并不懂得这点。要想在音乐界站稳脚跟,必须擅长表演。”
布朗面临着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许多人认为他的形象与当时音乐界的标准格格不入。但是,他恰恰不愿意自己被塑造成某个样子,然后被一成不变地塞到一些条条框框当中,他更不愿意看到自己的音乐被随意地放到唱片店里某个门类的架子上,与其它所有的专辑混在一起。
“难道我生来就只能拍MTV吗?”他问道,“我可不这样认为。我完全可以呆在课堂里,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看一个面孔煞白、秃头秃脑的小丑在有限电视新闻网上搔首弄姿——这样的画面一点都不可爱。”
一直以来,寂寂无名的小歌手想在好莱坞混出点名堂来可绝非易事:他们总是忙着四处送发样带,削尖了脑袋去参加行业内部的重要聚会。但是在这种大腕云集的场合,那些有名、有地位的人士连看都不会看他们一眼。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布朗就是过着这样的生活。那时网络还没有普及。假如是在今天,一位歌手只要能得到一个访问量很大的网站的支持,那么他只需要比别人多一点点勇气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拥有一大批歌迷。不过即使是这样,歌手的表演天赋仍不容忽视。
“如果你挑中了一本CD,那么很可能你喜欢的是音乐,而不是歌手本人。”罗恩·华莱士说。“但是如果你看过这位歌手的表演,而且对他十分欣赏,那么情况就倒过来了。现在你买CD是因为你喜欢这位歌手,而不是因为你非得听这些歌。这意味着,一晚上的演出就能帮我们卖掉大把的唱片。这样一来,我们完全可以省下支付给杂志每年大约1万美金的广告费。”
虽然布朗不喜欢别人对他的表演横加指责,也不喜欢那些学历和知识都远不如他的人对他的音乐和歌曲指手划脚,但是华莱士认为这就是行业的规则。
“如果他愿意向这些规则低头,那么他早就声名鹊起了。”华莱士补充道。
早在“丹·布朗”发行之前,布朗就盘算着离开好莱坞,回到新罕布什尔州。当他得知布莱斯愿意与他一同前往时,他简直开心极了。有报道称他深深地爱上了一位业内人士,两人打算私奔。当提到这位神秘的女性时,布朗说,“她聪慧、幽默、富有创造力,而且非常迷人。更重要的是,她从不让我动手干家务活。”他补充道,他在写歌、录音或者教书的时候,她就忙着烧饭煮菜,还有绘画。
“我们打算在宝马和梅塞德斯公司低价购买两辆二手的山地自行车,然后开始过小日子,”他说,“我都快等不及了。我期待着生活能有所改变。”
这一回,他们不仅得赶三千英里的路程,而且布朗还打算重操旧业:开始写作。同时,他又开始动手制作下一本专辑了。
跟后来的写作习惯一样,旧的专辑还未发行他就开始忙活着制作新专辑。虽然没有担保人,布朗还是信心十足,他认为这张专辑一定能大卖。每当提起“天使与魔鬼”这张于1995年发行的专辑时,他总是说,“我正在制作一本新专辑。跟以往一样,又是一张乐器大杂烩。”直到他和布莱斯移居新罕布什尔州,这张专辑才最后收尾。专辑中四处洋溢着布朗对音乐界的失望之情。
不过现在,他还在加利福尼亚。他不得不继续遵守好莱坞的游戏规则,把所有的不满藏在心里。虽然他已把自己当作一个圈外人,但暂时他还得像个圈内人一样生活,说话。在好莱坞,布朗还染上了个坏习惯:他总是对一切夸大其词,一有机会就根据个人的理解把事情的原委改头换面。不久后,他发现这种能力在写作中相当好用。他总是能做到一边固执地声明自己说的全是真话,一边又不着痕迹地歪曲事实。这无疑为他后来发表的最激烈的言辞打下了基础。
1993年7月,布朗突然向他的朋友和同事辞行,和布莱斯一起回到了新罕布什尔州。没过多久,他又让众人吃了一惊。他说自己已经跟纽约的一家出版业谈好了一笔生意,在接下来的一年中他将去东部安心写作。布朗忘了跟他的好莱坞同事说,他所谓的“生意”不过是一本傻头傻脑的玩笑书——《需要躲避的187种男人》。跟当初创作“动物们的合唱”的意图一样,布朗想通过他的第一本书了解一个全新的行业,只有这样他才能在这个前景无限的行业中登堂入室。
[1] [2] [3] [4] [5] [6]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