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消失的踪影
作者:[美国]斯蒂芬·怀特 著 张廷佺 译
“作为心理诊疗师,这两种可能都让我不怎么舒服。但我觉得前面一种的可能性更大些。”
我们走到百老汇大街,站在一个十字路口。红灯,车辆很多,没法穿马路。我把黛安娜的两袋东西放在地上,举起手,让她看我的手指头都直不了了。我说:“你不介意自己把东西提回去吧?我的手都冻僵了。”
她一副不情愿的样子。
虽然我迟了些才明白为什么她丈夫不愿意陪她逛街,但还是明白了。
13
我跟米勒一家还有一层关系,这层关系符合任何人对“搭边”的定义,带有“毫不相干”的特质。那天傍晚,我陪黛安娜买完圣诞节的减价商品,当了回夏尔巴人居住在尼泊尔和我国西藏边界喜马拉雅山南坡的一个部族,常为珠峰探险队作向导、搬运物资。,要不是后来又做了一次心理咨询,我根本不会注意到这层关系。我怎么也想不到这层关系的产生会是因为这个人。
鲍勃·布兰特。
鲍勃来我这儿接受心理诊疗已经有两年了,进展缓慢得很,就跟冰川融化似的,而且是在全球气候变暖以前。但我对此既不吃惊,也不失望。依据诊断,鲍勃的基本性格特质属各种中毒性病症的相互渗透和深度混合。要是他有医疗保险——他没有——根据《心理疾病之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由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是美国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保险公司所要支付的金额位数跟威萨信用卡的最高数额的位数不相上下。
这串数字的前五位会用于诊疗他的人格分裂症。他除了有严重的人格分裂,还长期患有抑郁症和轻微的妄想症。他四十三岁,在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做了二十年文职工作,没什么前途。
他在世的亲人只剩母亲和哥哥两个。长大后,他一直与母亲保持着联系,然而几年前,他哥哥写信告诉他,母亲要搬到科罗拉多南部离他家不远的一家疗养院居住。鲍勃觉得他哥哥写这封信是让他以后别再管他哥哥与母亲的事了,从那以后,他和他们不再联系。
事实是什么呢?很遗憾,我不知道。我也不知道鲍勃收到这封“诀别”信时心情怎样。他回避了我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也拒绝谈论他哥哥的那封信。
鲍勃目前没有朋友,也没有女朋友,我也没什么资料可以从中了解到他过去的朋友或者女朋友的情况。他惟一的社交活动就是偶尔参加当地一家拼字游戏俱乐部的拼字游戏比赛。大多数时候,他都喜欢一个人上网玩游戏。
网络,一个匿名的世界,是精神分裂者的乐园。
人格分裂。
字典上另一个与心理学无关的解释是“不相干事物的共存”。一个东西一半是这样,一半是那样的。但心理学上的那个解释却与韦氏字典里的解释毫不相干。在精神病理学上,还有一个与它意义相似的多音节术语,精神分裂,但两者也不相干。与精神分裂不同,人格分裂不是思维紊乱。
绝对不是,人格分裂指的是关系的紊乱。
人格分裂症患者往往从青少年时期甚至更早就表现出不合群,他们情感冷淡,不在乎受表扬或挨批评,往往缺乏快感——无法感受快乐——情感不丰富。
这些与鲍勃的症状正相符,就像一件特制的西服那样贴身。
鲍勃自称是“呆子、笨蛋、傻驴,所有失败者的同义词,都是我”。他头的形状跟船头差不多。我猜他在两三年级时就开始逐渐秃顶了。人们得仔细琢磨,才能弄清楚他究竟有没有下巴。他的眼睛很小,有时似乎就在眼窝里眨几下。这叫人看着真不舒服。刚开始时,我还真让他先去神经科查了查这两颗会动的小球。
神经科医生对此有专门的解释,他对我说“良性”。但晚上给女儿讲睡前故事时,我已经把那个医学名词抛到脑后了。这正是我的风格。
鲍勃很喜欢车,确切地说是过于迷恋他自己的那辆车。他那辆卡马罗车已经开了三十年,这车的大马达还是他从来自朗蒙特美国科罗拉多州一城市。的一个人那儿买来的。那人把这个马达珍藏得很好,表面的乌木亮丽如新。鲍勃每次提到他的旧大马力车——至少每次咨询提到一次——他都让我觉得这是辆“新车”,每隔一两个月,他都会在我耳边唠叨一次这辆车各部件的型号都匹配,不是随便拼成的。
这些话我听了两年还是摸不着头脑。
鲍勃在第十九大街与派恩大街附近租了带有独立车库的房子里的两间,住在车库楼上。他称房东为“老头、老太”,而且从没同他们讲过话。虽然两家的住处相隔不到五十英尺,他每月的房租支票都是寄过去的。
他步行去学校上班,卡马罗车只是偶尔用来去市里兜兜风,或是在周末晚上去希尔等学生常去的地方。有一次,他竟然意识到自己这么做是为了什么,他承认说自己开着宝贝车,在宜人的傍晚去市里转悠是想让周围的人看看他的车多酷,他说他知道其实无论是车还是他自己都极少引起周围人的兴趣,顶多只是被那些学生们嘲笑一番罢了。
鲍勃生来胸口那儿就有一块牛眼大小的胎记,他也习惯了别人的指指点点,对此他似乎已经有了免疫力。老实说,学生们的嘲笑并没有让他怎么难过,让他难过的是他们没有发现他的车很酷。
对鲍勃来说,这是很让他受不了的。
从去年起,他开始常常光顾博尔德的俱乐部和酒吧,每个月都要去好几次。虽然常常去酒吧逐店豪饮,但他每次都喝得不多——他
二十出头时有阵子酒喝得太厉害了,还发誓要戒酒。他也买不起夜总会里的那种酒,而且他也不愿在那些俊男靓女的光芒下走来走去。有一次,我直截了当地问他,“说吧,鲍勃,你究竟为什么要去?”——他终于不得不坦白说他去夜总会是为了“看看那些人”。
我猜他指的是那些女孩子,但他不肯承认。所以我又想到了另一面,鲍勃也有可能是在看男孩子。他从来不当着我的面承认他对任何一类人有暧昧的感觉或是性冲动。
他对自己爱去酒吧的原因就说了这些,他是去“看看那些人”。我不由纳闷:如果这种“看看”不是出于一时的性欲,莫非是窥淫癖?还是出于人类学研究?还是某个神秘的社会学实验?我猜了两年还没弄明白,每个星期二晚上,我做完他的咨询开车回家时,脑子里还在琢磨着他狭隘的生活圈和这样一个事实:他有那么多事我都不知道,真烦人。
我猜那些把鲍勃迷得神魂颠倒的俊男靓女大口喝下特制的鸡尾酒后抬起头,发现鲍勃正对着他们眨巴双眼,一定会跟我一样感到心烦。
我甚至有点怀疑如果鲍勃发现他的猎物已经有所察觉,他就会移开目光,我这么说是因为两年来,在咨询的时候,他和我的眼神交流从来没有超过一秒钟。
据我所知,除了与大学物理系的女上司不可避免的接触外——就是她坚持要鲍勃接受心理诊疗的——他来我这儿接受诊疗几乎就是他全部的人际接触了。当然上网不能包括在内。虽然我估计他更信任我,但我也时刻提醒自己,他对学校上司的信任都是相当有限的,对我的就算多也不会多到哪儿去——在
偶尔的休假期间,他都不肯把他桌上的那盆秋海棠交给她照料。
他对我肯定算不上非常信任,因为他不肯采纳我提出要他接受精神药理诊疗的建议。我提过好几次,但都是轻描淡写。我希望适量的抗抑郁药能让他把悲观的情绪发泄出来,但通过药物改变他那种人格紊乱的可能性似乎很小,我得承认——想通过心理诊疗让他有什么改变的可能性极小。
但这并不是说我会放弃尝试。
鲍勃毕竟还是很信任我的,因为他每星期二下午4:45都会来找我。那是我们关系的根基。两年来,他只缺席过一次,而且四星期前他就已经提前取消了那次诊疗。一星期一次,四十五分钟,我们说好的。鲍勃知道诊疗何时开始,何时结束。但是一百次诊疗后,他对诊疗时会发生些什么只有一个最模糊的概念。
我特地把他的诊疗费调整到原来的一半,这样他就不至于因为没钱而不来就诊了。鲍勃总是在每月最后一次诊疗开始前,不等我把账单给他就把钱付了。他每次都把支票封在同样的信封里,同样的折法,封两次,第一次把信封粘好,第二次再用两条斯科奇牌胶纸封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