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期

江山无虑

作者:周建新




  于子强离开无虑后,被闲置了一段时间市里才想起用他。他被任命为水源工程建设副总指挥,辽西各大城市普遍缺水,他们的城市也不例外。虽然这是很重要的角色,于子强真正的职位却始终悬在半空,没给落实。从表面上看,于子强对工作依然充满热情,水源建设安排得有条有理,可他的心已经飞向了北京。母亲知道了发生在无虑的事情,也知道儿子不再是无虑的县长了,打电话哭个不止。
  于子强对母亲叹着气,说:“官身不由己呀。”老太太说:“我会把你弄回北京的。”
  过了三个月,市委接到中组部和中央党校共同发出的一份通知,让于子强立刻动身参加学习。同时,省委组织部的一名副部长来到市里,与市委的主要领导谈完话后,一同将于子强送上赴京的火车。
  这一期中央党校招收的学员是地市级以上的领导干部,中组部直接下名单让于子强参加学习,就等于向人们宣布,于子强将是地市级干部的候选人,从而也等于否定了于子强在无虑县犯下的所谓的“错误”。
  陈文佐代表无虑县也来车站相送,送行的人基本上都是副市级,陈文佐的位置排得很靠后,完全没有了在无虑县人民广场送于子强时的那种盛气凌人。于子强觉得,陈文佐在无虑县很威风,现在却显得那样渺小。风吹起了陈文佐的头发,于子强看到,陈文佐的头发根一厘米以下的地方全白了,显然回无虑这段时间里,忙得忘了染发。
  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于子强终于见到了那位中央领导人。当中组部的人介绍于子强是无虑县的县长时,那位中央领导人笑了,说:“你很厉害呀,外国人在网上说你的人民不欢迎我。”
  于子强说:“不是的,是我的县长没当好。”领导人说:“很好,很好,和你父亲一样好。”
  于子强的眼泪流下来了,他没想到,中央领导能知道一个县长的甘苦。
  (本文有删节,全文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专家点评:
  毋庸置疑,通俗文学(或说传奇作品)存在的意义远远不止于娱乐性,它可以与纯文学一样关注重大、严肃的社会问题,弘扬时代主旋律,乃至为民请命。就《江山无虑》而言,正是因为它对国企改革深层次矛盾的着力探讨,显示了强烈的时代感和丰厚意蕴,给读者带来了深层感动。
  作品通过对县一级国有企业改革的描写,展示了时代大趋势,表现出了作家直面当下、表现社会复杂矛盾的勇气。改革是我们的千秋大业,既关系到国计民生,又连接着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命运。无虑啤酒厂的改革表征了县级国企转轨改制的一些积极探索,不仅给我们带来生活新景观,而且通过对新形势下工人生存命运的关注,体现了作家浓厚的人文情怀。
  改革绝不是一条笔直、平坦的大道,它不仅充满了种种深刻的矛盾,甚至会让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江山无虑》通过对无虑啤酒厂改制一些深层次矛盾的探讨,给读者带来了许多深刻的启示或警示。明知丁人众是啤酒厂的一条大蛀虫,但为了顾全大局,又不得不将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于子强这种熊掌、鱼肉不可得兼的用人选择,既对传统的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提出了挑战,也显示了市场经济时代人才使用上的某些尴尬处境。同时,作品不仅提出了经济领域反腐形势的严峻,而且反映了改革过程中提高干部政治道德素质对于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重要性。还有,如何全面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如何防止陈文佐那样的掌权者在改革中形成的历史惰性、啤酒厂转为民营后如何运作以保持企业的活力等等,都是作品提出的迫切而令人深思的问题,显示出厚重的意蕴。
  作品生动地刻画了一批内涵丰富的人物形象。于子强是作品正面刻画的改革人物。作为一县之长,他是改革的决策者与组织者,其态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无虑国企改革的成败。于子强不但秉承了父辈的民本思想或公仆情怀,而且不乏为人处世的精明与韬略,特别是熟稔经济工作,因此能在复杂的改革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知道,改革需要这样高素质的地方领导干部。丁人众是一个野心极大,也不乏魄力与才干的经济时代弄潮儿。卑微的出身使他产生了强烈的权力欲望,从政的经历又使他成为深谙权术的人精。通过丁人众这个人物,作品不仅生动地画出了一批畸形企业家的肖像,而且深刻地反映了权力经济对改革的严重制约。除此二人外,其他如陈文佐、尹为群、张迈及苏雅和等,都承载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想指出,由于叙事节奏发展较快,有些情节——如丁人众如何使啤酒厂大打翻身仗、陈文佐对无虑改革的直接阻力等,没有得到充分展开,因此给作品留下了一定的缺憾。
  (文艺评论家、文学博士、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吴道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