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戎装女人

作者:刘 静




  杨新光是总站机关最老的科长,资历也最深,作风正派,能力也强,口碑又好。之所以拖到现在没提起来,有机遇的问题,也有他自身的问题。这个山东人过于耿直,性格太犟,吕师说他头顶上那只眼是瞎的,王恩江还要再补充一句:他前边的两只眼又是近视的。就这么个认事不认人的笨人,是很难得到领导们的赏识的。吕师的前任就特别烦他,要不是王恩江保着他,他早就给开掉了。
  但往往是这样的:领导们越看不上眼的,偏偏群众看着顺眼,口碑就好,每次考评干部,杨新光的呼声最高,而这种人弃之不用,是会生出负面影响的。现在,总站机关就有负面声音了,说什么的都有。但在一点上,群众是取得了共识的,那就是:耿直正派没有好下场,坚持原则没有好结果。他们更加错误地认识到:原则算什么?原则算狗屁!
  在这种情况下,用不用杨新光,就不单单是关系到他个人的前途问题了,而是关系到一批人的认识问题。这种错误认识不加以及时纠正,蔓延开来,后患无穷!
  另外,还有一条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杨新光的年龄已经亮起了红灯,这次再不解决,只怕是以后有位置也难以解决了。新编制对每个级别的干部任用,年龄卡得特别严,是无法更改也无法通融的。因此,这次对杨新光的安排,与其说是对他的使用,不如说是对他的抢救,是刻不容缓的。
  问题是,光你一个政治委员这样有数地、缜密地安排一个干部是没有用的,群众是众口难调不好伺候的。杨科长在总站机关呼声高,人家贺副政委在二团的呼声更高。上次没用人家,二团的广大群众就议论纷纷了,这次再不用人家,恐怕就更难平众议了。嘴长在人家群众自己身上,不能公开说,私下里还能不说吗?而且说得一点也不比“原则是狗屁”之类的错误言论差,甚至更差,差到了反动。唉!没办法,思想解放也有思想解放的问题,言论自由也有言论自由的弊端,别说总站的王政委没法子,连王政委的上司部里的庄政委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法子。
  唉!还要再叹一口气:别说群众的工作难做,连自己的搭档陈昆这一关,也是要费一番周折的。
  按说,陈昆作为一个军事首长,是不该这样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毕竟这次配备的是一个政工干部,一般的军事首长是不会过多干预的。顶多在政委征求自己意见时,谈谈自己的看法,而这种看法,也应该是无伤政委主张大雅的。除非,这个军事首长是成心跟政工首长过不去,成心给他找麻烦。
  陈昆显然不是。但陈昆毕竟是陈昆,他是一个长处和短处纠缠在一起的人,往往长处就是他的短处,而短处正是他的长处。他认为是正确的,有利于工作的,他才不管你是配军事干部还是配政工干部呢,他都会坚持自己的看法,坚持自己的主张。
  二团是陈昆抓的点,他对二团的工作最了解,对二团的干部也最熟悉。他认为,在二团干部的使用上,他最有发言权。半年前,在决定二团政委人选的时候,他也是这么固执地坚持着,政委似乎都有让步的意思了,若不是让郭立业插进来,哪会有这么多麻烦事!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王恩江坚持让纪委介入调查,会给人一种借题发挥的感觉。不合适,也不明智。
  
  吕师知道,这种时候,只有自己出头了。
  以吕师跟陈昆和王恩江之间的关系,以她的性别,还有政治部主任的身份,这种情况下,也只有她,才有可能在这两台发出异常响动的机器上,添加润滑油,以保证他们的正常运转,避免相互磨损,出现内耗。
  吕师建议:“我看,还是派人调查核实一下放心些,以后使用起来也踏实,免得将来被动。你们说呢?”
  王恩江还用说吗?但他不急着说,等着陈昆先说。
  陈昆牢骚归牢骚,但你让他明确反对纪委介入调查,他也没有这个魄力。再说,以他对贺建国的了解,他自然是放心的,身正不怕影子斜,怕就怕纪委查起来拖拖拉拉。一个战备值勤主力团的政委不可能长时间空缺,万一上边催得紧,就可能把贺建国闪下,把他给耽误了。
  陈昆坐在政委办公室的单人沙发上,旁边沙发上是吕师,王恩江坐在办公桌前,三人是等腰三角形,一如他们在现实中的关系。
  陈昆跷着腿对王恩江说:“最好让主任带个人亲自去查一下。这样范围小一些,负面影响也少一些,对贺建国也负责一些,你看呢?”
  王恩江在对面连连点头,一副英雄所见略同的样子。这边点完头,那边马上对吕师下达指示:“主任你下午就去二团,抓紧时间别拖拉,争取早一点出结果。”
  王恩江知道陈昆担心什么,专往他心里说,说得陈昆也学他的样子,连连点头。
  陈昆这个人,是没什么小心眼,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但陈昆这个人,有时也耍点小聪明,这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
  小聪明落到实处的陈昆轻松起来,他起身准备走人,看到手边的匿名信,又开始逗吕师。他不笑,还很认真:“主任,你老抱怨找不到能写的笔杆子,你太高高在上了吧?发现不了人才,怎么就不能不拘人格地使用人才呢?这次下去好好查,争取把这个写匿名信的人才找到。你看,这匿名信写得多好啊,文笔多流畅,调到政治部写材料正合适。”
  吕师乐了,也跟他闹:“行!我给你好好查查,查到了给你带回来,调到司令部去,那里急需这样的人才。”
  陈昆看了王恩江一眼,有点投鼠忌器的样子,犹犹豫豫地说:“说句得罪二位的话,这个人到政治部更合适些。”
  王恩江如兄长般宽厚地一笑,并不计较。
  
  吃过午饭,吕师一刻也没耽误,精兵强将地只带了个纪检干事,直杀二团。
  不出什么意外,王政委都会料事如神的。这次也是如此,正如他预料的那样:弄不好反而会查出个典型来,清正廉洁的典型。吕师此行,不但没有危及到贺建国的政治生命,反而是帮了他的大忙。收获是立竿见影的,起码动摇了吕主任的初衷。
  吕师一到二团,既不啰嗦也不含糊,就匿名信反映的那两点,展开排查。
  经济问题反映得很清楚明确:一是团史馆筹建的经费问题,二是收受他人钱财的问题。
  调查第一个问题很简单,也很容易。查账,查团史馆经费的账目。
  账本是干干净净、一清二楚的。哪一笔钱用在哪儿,哪里花了多少钱,连买不干胶和胶水的花费都一清二楚。而且,二团的团史馆吕师也陪同各级领导参观了多次,这次为了慎重起见,又让人打开了团史馆,带着“成见”又进去看了一次。
  以往参观都是走马观花的,也没往这上边用心,这次却是专门来找“茬”的。吕师在里头转了半天,挑了半天的礼,也没挑出什么瑕疵来,反而打心里服气:这个团史馆搞的,比站史馆都好,大气不说,也新颖。总站的站史馆是吕师在前些年担任副主任时负责搞的,吕师自然知道筹建这么个馆大致的花销和花销的大头。这个馆还比总站的馆晚了两年,按照只会涨不会降的市场行情,吕师也不得不服气:这个馆建的,比总站的划算多了,查账也该查那边的账而不该查这边的账。
  对贺建国有利的还不止这些。
  不知是贺建国是有心还是无意,反正团史馆里上千的开销都不是贺建国签的字,而都是两位主官的签字。贺建国签的,都是些零七八碎的小打小闹。从这种小额发票里,挤出几个银子,贪污到个人腰包里,实在不是个团领导的所为,顶多是负责办具体事的志愿兵干的。
  而且还不止这些。对贺建国更有利的是:负责团史馆施工和装修的,并不像匿名信说的那样,是贺建国个人的关系,而是宣传科长杨新光的关系。据说,那个包工头好像是杨新光老婆的一个小学同学。
  杨新光作为宣传科长,帮助指导下属团队的团史馆建设,也是在职责范围内的。介绍施工队虽说是他分外的事,但这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事,在今天也实在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