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4期

《杨三姐告状》主人公的传奇人生

作者:肖 波




  
  第五章
  三娥领了个日本闺女
  
  石晋三和石廷举走后,广禄家整整一宿没合眼,翻来复去睡不着,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人家找上门来了,就是看得起自己,拿自己当了个人看。柳树庄千八百口子人,咋没找别人?咱不能像属驴的,牵着不走,打着后缩呀,受人托付的事,不管办成办不成,都该尽力去办。当年为二姐申冤告状,就准说能把官司打赢么?三娥子呀三娥子,你咋这样咧?无论如何得去试试,万一那东洋官儿发了善心呢?马助理就能活命了,他还年轻,死了可惜。
  早晨起来,她对广禄说,今儿个我去倴城赶趟集。
  她没向广禄说实话,是不愿意让广禄牵肠挂肚。况且,这事没把握,屎没拉屁先放有啥用呢?
  倴城有城门,进进出出要验“良民证”。广禄家有“良民证”,心里没鬼,不担心,很轻易地就进了城。
  警备队住在“盛德栈”,这里是一处烧锅,即酿酒的场所,院子宽敞,环境不错,还能闻到一股粬香。
  广禄家找到胡翻译时,胡翻译正拎着裤子从茅房里出来,铁着脸问,找我干啥?
  广禄家上前说,胡翻译真是贵人多忘事,你不是说过皇军会给我面子么?我是柳树庄的,你咋不认得我咧?
  胡翻译想起来了,她是告状的杨三姐,皇军瞧得起的人呀,不可慢待。马上笑得露出了金牙,说,原来你是告状的杨三姐呀,怪我有眼不识金镶玉。对不起对不起,你是来找我么?有什么事,尽管说好了。
  广禄家便开门见山地说,胡翻译,我来找你就一码事,你跟那东洋官说说情,把马助理放了。
  胡翻译解嘲地说,谢谢你看得起我,他如果是个屁,我想放就放了。可他是八路军的区干部,算重犯,态度还很死硬。我吃了豹子胆,也不敢去求这个情。
  广禄家说,那你带我去找那东洋官儿。
  胡翻译问,那小子是你什么人?
  广禄家不能实话实说,多了个心眼,只好说,是我外甥。
  胡翻译说,既然是你外甥,我就带你去见见井口太君。
  东洋官儿井口在屋子里正在看一本书,广禄家不知道,这是中国的书,叫《论语》。
  胡翻译说鬼子话,广禄家听不明白。
  东洋官儿当然更说鬼子话,广禄家更听不明白。
  随后,胡翻译笑着对广禄家说,杨三姐,皇军听说那姓马的是你外甥,感到很意外,表示同情。你可以去劝劝你外甥,如果归顺了皇军,不但能活命,还能有官做。
  这样一来,就把广禄家挤在中间了。一头是八路军,一头是东洋军,水火不容,咋说呢?
  广禄家说,要劝我可劝不了,我只是为他说说情,保条命。这东洋队长红口白牙地说有事可以来找他,说给我面子。我找来了,面子还是不给,他白说咧,我也白说咧,拉倒,我走咧。
  胡翻译又翻译,鬼子官听了,闭着眼睛好久没有说话,后来,终于说话了,说的仍然是鬼子话。
  胡翻译看来不理解,向东洋官儿比比划划地询问,东洋官儿说“哈依”。
  胡翻译这才笑了,对广禄家说,太君说看你的面子,可以保你外甥的命,先不杀他。不过有一个条件,就是要你把太君的女儿夏子领去抚养。
  这事怪了,东洋崽儿还用得着咱抚养?
  胡翻译解释说,井口太君重视中国文化,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同时,也算是看得起你,让你去教夏子小姐的中国生活习惯,风土人情。这事太君早同夫人商量过,只是没有合适的人选,你今天来得好,被太君选中了。
  给鬼子干事,老百姓就叫他汉奸,收养个东洋崽儿,算啥呢?比汉奸还不如。广禄家拨愣拨愣脑袋,说,我就知道馇食喂猪,知道啥风土人情?
  井口看出了门道,用半通不通的中国话说,不行的,姓马的统统死了死了的有。
  广禄家听明白了意思,这让她为难了。
  这是一桩买卖,要讲算是公平交易。要救马助理的命,就得收养东洋崽儿;不收养东洋崽儿,马助理就没命了。可马助理没命了,就对不起八路军,一切也就白忙活了。
  广禄家正在盘算,胡翻译又说,皇军说了,在经济上不让你家吃亏,每月给你们家一袋洋白面,另有十块零花钱。这种事别人抢都抢不到手呀,皇军是拿你当人物了。要不,就是大联乡的乡长也不中,错过这个门儿就没这个店了,你还琢磨啥劲儿呢?
  广禄家觉得胡翻译说得有道理,总得要豁出点啥,才能救马助理活命。不过,就是愿意了也得把丑话说在前头,留个后路。想到这里,她便说,庄户人家邋遢,加上这年月又乱腾,洋小姐到我们百姓家里,万一有个闪失,我们可担待不起呀。
  胡翻译点点头,说也是,这话我告诉太君。接着就又说鬼子话。
  东洋官儿听了,摆摆手,不以为然。又说了几句鬼子话。
  广禄家张着耳朵努力去听,仍然听不明白。胡翻译却听明白了,他对广禄家说,太君信得过你,说你能救八路军,就能照料好夏子小姐。半年后,你把夏子小姐平平安安地送来,就可以把你外甥领走。
  广禄家说,我明白了,这叫“走马换将”,大鼓书里唱过。半年时光可不短哪,你们还不把我外甥折腾死呀!
  胡翻译没有翻译这句话,自己就做主了,说皇军最讲信用,他们在战场上拼刺刀,先把子弹退出来,不像八路军,一看不好就搂火儿。
  广禄家说为了救马助理,我答应,中,就这么着吧。
  胡翻译又翻译了,东洋官儿笑了,向内屋招呼了一声。从里屋出来个东洋娘们儿,猴捣蒜似地迈着小碎步,在她身后,跟着一个小闺女。
  石秀才说过,东洋人是中国人带去的种,那是在秦始皇的时候,去找长生不死的药,听说是去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配成了对儿。这话大概错不了。你看,他们的长相同中国人都差不多,尤其这娘们儿长得身段苗条,很白净,肉皮也细,要挑毛病也有,是单眼皮。石秀才也说过,日本女人都是单眼皮。看她的穿着,跟咱不一样,穿着长裙子,后面还背了一个小垫子,再看那小闺女,估摸有八九岁了,样子倒是满招人喜欢。
  她是井口队长的夫人,叫麻原春代。
  她向广禄家弯腰鞠躬,嘴里说了一句鬼子话。
  胡翻译说,太君夫人说拜托你了。
  广禄家说,中。
  广禄家就把井口队长的小闺女夏子领回来了。
  
  高拐子的儿子是八路军
  
  没有不透风的墙,后来终于弄明白了,马助理是被八丫儿的男人石昌耀无意中说出去的。虽然不叫告密,也达到了告密的效果。
  原来,倴城镇自从来了日本人,一下活泛了,洋行、白面馆全开起来了,还有窑子馆,让人们尽情享受。这样的好事,石昌耀哪肯轻易放过,隔三差五就去遛达一趟———抽足了白面,情绪振奋,就去窑子馆消磨精力。
  他落脚的地方在东南街,那里有个绰号叫“吃不饱”的女人,早年死了男人,一直不安分,偷偷摸摸,弄俩钱儿花。日本人来了,“共存共荣”,她就挂出了牌子,立起门面,正正经经做买卖了。
  “吃不饱”有个闺女,叫白丫儿,年在二八,细皮嫩肉,天生眉眼里就带着风情。在“吃不饱”的熏陶下情不自禁地入了股,尝到了甜头,一发而不可收,名声大振,挤掉了母亲,成为主角。
  石昌耀手里有了钱就来找白丫儿亲热一番。说腻了污言秽语,就说些家长里短。一日完事,石昌耀就说,我越来越不中用了,刚成家那阵子,一宿七八遍,我们庄石财主那么大年纪,他是咋打对“虮各佬儿”的呢?白丫儿问啥叫“虮各佬儿”?石昌耀说是他小老婆的外号,长得胖胖乎乎,“虮各佬儿”似的。白丫儿说他准跟着扛活的。石昌耀说扛活的倒不一定,她家住了个区里的马助理,怕是得有一腿。
  一腿两腿对白丫儿来说无所谓,马助理“虮各佬儿”也与她无关,谁送来的票子多,谁就是好顾客。马助理的事坏在了警备队长郭大麻子身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