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最熟悉的陌生人

作者:[美国]埃利塞·沙因 保拉·伯恩斯坦 著 胡开宝 王 彬 缪 余 译




  “我只是想弄明白你是否还认为现在这项研究是合乎道德的。”
  纽伯对我说了一些气话和疯话,然后挂上了电话。我被他的责骂深深刺痛,守在电话机旁,有点指望他会打给我,向我道歉。
  “我刚和纽伯博士通了电话,他轻描淡写地把所有责任全推给了维奥拉· 伯纳德,” 我给埃利塞发了邮件,写道,“他说有些文章建议将双胞胎分开抚养对孩子更有利。伯纳德博士在看了这些文章后做出了分离双胞胎的决定。”
  我了解到,在过去这么多年来,心理学家们对于把双胞胎孩子安排在同一个班级学习,是否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个性犹豫不决。但是,我想不通他们会支持永久分离双胞胎的观点。
  我和埃利塞决定着手寻找成为伯纳德博士理论依据的那些最初研究。我们最终找到了几篇1948至1961年写的文章。上面说到抚养双胞胎对双胞胎本身及他们的父母都是一种负担。
  安娜·弗洛伊德的老同事多萝西·柏林盖姆在她1952年出版的《双胞胎》一书中提到:“双胞胎之间的关系受到了消极好斗感情的威胁。他们为了父母的宠爱常常争斗。他们相互嫉妒,都想比对方强。”
  虽然我和埃利塞都清楚地看到了这些理论的事实依据,但直觉告诉我们这是错误的。很难相信伯纳德博士会有不同的感觉。
  虽然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知道伯纳德博士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我和埃利塞常常会想她是不是真的相信这些理论,还是以此为借口达到某种目的呢?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知道。
  20世纪80年代,这些有争议的理论已经不再时兴。萨缪尔·阿伯拉姆博士在1986年发表的《性格与环境》中写道:“当时的主流科学文献发现了双胞胎的特征,这些特征肯定引起了精神健康行业任何敬业医生的注意。” 阿伯拉姆讨论一起成长的双胞胎所承受的压力,他认为儿童总是会面对双胞胎关系导致的具体成长风险;而且,双胞胎很容易患上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阿伯拉姆的文章似乎是为双胞胎研究辩护,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章发表在纽伯博士与人共同编辑的期刊《儿童心理分析研究》上。
  阿伯拉姆的文章接着描述了参与研究的一对双胞胎 “埃米” 和“贝斯”的案例。她们出生后一起在寄养人家呆了几个月,然后分别被纽约州的犹太人家庭收养,都由全职妈妈带大。尽管她们的生活环境基本相似,但是领养她们的家庭背景截然不同。埃米的家庭属于社会的底层阶级,而贝斯的家庭比较富有。埃米的养母体态较胖,对自己的外貌不太自信,而贝斯的养母身材苗条,充满自信和活力。埃米的养母嫉妒女儿漂亮的容貌而贝斯的养母对女儿宠爱有加。埃米的养母把她视为问题儿童而贝斯的养母把贝斯当作开心果。
  结果可想而知,埃米患有严重的感情问题。她是一个很黏人的孩子,4岁之前都尿床,害怕一个人独处。埃米是一个害羞的学生,成绩不好,缺乏创造力,还被诊断出较严重的学习障碍。参与双胞胎研究的纽伯博士和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埃米的养母能够像贝斯的养母那样对她支持、疼爱,那么埃米会更好地调整自己。
  但是,让心理学家们惊讶的是,他们发现贝斯的性格和埃米的性格发展在各个方面都相似。“在研究中,埃米和贝斯每个环节都表现出惊人的相似。”阿伯拉姆博士写道。尽管贝斯有一个支持她的家庭,她也会尿床。和埃米一样,她害怕独处。她是一个害羞的学生,读书也不好,也患有学习障碍,创造能力有限。阿伯拉姆博士指出,贝斯比埃米稍微乐观些,然而,在心理测试中,贝斯道出了她长期以来的忧伤以及对母爱的渴望,这和她的双胞胎姐妹说出的心声如出一辙。
  纽伯在《天性的特征》一书里记录了一对从出生就被分开,有洁癖的双胞胎兄弟。一个兄弟认为他洁癖的原因是养母很挑剔,另一个兄弟把此归结为养母邋遢。
  “虽然大家曾经都认为在成长过程中,一个人的性格由环境塑造,但是现在我们可以说性格的形成从一出生就定型了,换句话说,性格天注定。”纽伯在书中写道。
  纽伯博士还讲述了另一对双胞胎姐妹的故事。她们也是从一出生就被分开抚养。两个女孩刚学会走路时,她们的养母被问及孩子的饮食习惯。一个养母抱怨她的女儿只吃放了桂皮的东西。另一个孩子的养母说她的女儿饭量很大,夸耀地说只要她在食物上放了桂皮,女儿可以吃下所有的东西。(如果我的养父母知道埃利塞对吃很挑剔,他们可能就会对我挑食的习惯有不同的看法了。)
  这些故事似乎想要说明先天决定了一切,后天因素对性格的影响微不足道。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先天和后天影响看法总是摇摆不定。早在1962年发现DNA之前,诸如莎士比亚和托马斯·哈代这些诗人和小说家们就提到了人物形象内在的“天性”。
  19世纪初,正逢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风靡一时,基因决定论也开始受人推崇。1869年,达尔文的表弟,英国人类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在他的《遗传的天赋:遗传规律和结果调查》一书中写道:科学、艺术和各种各样专业的才能源自家庭的遗传。高尔顿是第一个进行双胞胎研究的人。他坚信人类有可能生育更聪明的下一代。这种理论是后来优生学的雏形。他提出了“先天和后天”的说法。
  二战期间纳粹大屠杀之后,人们把基因决定论视为种族主义者,后天影响论便占了上风。20世纪60年代末,也就是我和埃利塞出生的时候,政治风云较20世纪初发生了巨变。心理学家们和大众都相信人类如同有待书写的白纸。如果能获得机会,人的潜力是无法估量的。现在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同折中的观点,先天和后天对性格形成的影响各占一半。
  自1990年,人类基因工程已经系统区分了人类DNA中大约2万至2.5万个基因。似乎每一天都会有报道说科学家又发现了与各种癌症、早衰性痴呆症和酗酒有关联的新基因。行为基因学家断言同性恋、爱情、侵略和冲动这些情感倾向甚至也有基因依据。
  倾向并不意味着某个特定的疾病或性格特征一定会出现。虽然基因有助于判断人患各种疾病的概率,但最近的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如抽烟、饮食、锻炼、饮酒、毒品以及接触辐射等都会对患病产生重要的影响。
  甚至纽伯博士也承认,尽管同卵双胞胎的基因一模一样,但他们并不一定以同样的方式来体现基因倾向。“我们出生时所获得的不是一系列先天特征而是后天影响的各种表现形式。” 纽伯博士在他的《天性的特征》中写道。
  毋庸置疑,基因或者说是一个人的内在性情以及生理特质也会影响环境的形成。如果我和埃利塞生来就是聪明外向的孩子,很适应学校的生活,那么老师、同学和父母很可能会用同样的方式和我们相处。我们的性格和爱好也会激励我们寻找相似的环境,如电影学院、巴黎和东村。难道我们的基因结构事先决定了我们要走的生活道路?
  
  
  “如果你的家庭抚养了我而我的家庭抚养了你,那么我会成为你,你会成为我吗?”昨晚埃利塞从巴黎给我打电话时问我。我们停顿了片刻,脑子里想着这难解的问题。基因加环境是不是就等于我们身份的全部?我寻思着如果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那他就是托马斯·波查德博士,即明尼苏达州双胞胎及收养研究中心前任主任。在过去20年里,他共研究了100多对同卵双胞胎和三胞胎,他们都是一出生就被分开领养。我拨通了波查德博士在明尼苏达大学的电话,他在那里担任心理学教授。电话一通,对方马上就拿起话筒。
  “我从未了解或者相信伯纳德和纽伯所说的分离双胞胎的依据。”波查德说,他补充说他不知道有任何心理学文献能证明伯纳德的主张,即如果双胞胎被分开抚养,他们将更好地成长。显然,关于“双胞胎关系负担”的文章并没有载入档案,甚至像顶级的双胞胎研究人员波查德也不了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