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最后一个匈奴

作者:高建群




  一九四三年期间,当时著名的陕甘宁边区的人口是五十万人(陕甘宁边区辖陕北高原的大部分和甘肃、宁夏与陕北接壤的一部分),而到了一九七九年这个时间,仅陕北高原上的人口,就达到近五百万人(准确的统计数字是四百六十万)。这一块贫瘠的、精力已经耗费殆尽的土地,它如何能满足供应这五百万张嗷嗷待哺的嘴巴,难怪各种令人痛心的事情在这里屡屡发生。
  在考察的日子里,无论推开哪一户农家的窑门,如果恰逢吃饭时间,看到的几乎都是满满当当的一窑孩子。这种现象令黑寿山震惊。他在一个僻远山村访问时,问这个村的村长,有没有这样一户人家,家里只有一个或两个孩子。在陪同的县委书记的暗示下,村长说:“有。”就是他自己家。中午的时候,他们在村长家吃派饭。村长事先将他的一大堆孩子,打发到外边去耍,家里只留下一个男孩一个女孩。黑寿山见了这情景,倒也喜欢,谁知吃饭的途中,从外边溜回来一个小孩,趴在村长的膝盖上,叫声“大”,要他鞠①一口菜给她吃,这个吃完了,抹着嘴跑了,又进来一个。这样三番五次,黑寿山看花了眼。他盯着村长,摇了摇头,村长则面红耳赤,尴尬极了。在另一个村子,他还遇到这样一户人家,家里一共十三个孩子。十三个孩子,一个比一个高半寸,齐刷刷地站成一排。家里穷,没有钱买碗,或者曾经买过碗,但是被这些孩子们打碎了,父亲于是从子午岭上,砍下来一棵大树,又用凿子,在树身上掏下十三个窝窝。这棵大树就横亘在窑院的台沿上,吃饭的时候,一溜十三个孩子,按大小个排列,趷蹴在大树旁边,父亲端着个盆子,母亲拿着个勺子,挨着个儿,给这些窝窝里打饭。“这是什么事呀!”黑寿山见了这情景,脸色难看地说。
  
  这种盲目生育有一个规律,那就是,越穷的地方,孩子的出生率越高,越穷的人家,生的孩子越多。相反,那些相对富裕的地方,相对富裕的人家,孩子的出生率反而低些、有节制些。
  那些孩子多的人家,光景实在可怜。孩子从生下来到七八岁时,基本上不穿衣服,大的抱小的,一个哄一个,整天爬黄土坬,像放羊一样。七八岁以后,他们就该帮大人劳动了,等到十二三岁的时候,男的就成了全劳力,女的,收上两千到五千块钱聘礼,嫁到外村,然后用这聘礼,给男孩子问上一个媳妇。他们基本上不上学,在他们从婴儿到少年这一段成长道路上,家长也不必付出太多的投资;而一旦他们成人后,便是一个上等的好劳力,所以对这样的人家来说,“计划生育”这个概念,他们是无法接受的,起码不能够马上接受。他们不知道外边的世界,因此也就不明白自己处境的可怜;他们自以为生活得很幸福,很满足,因此,对计划生育采取了敌视的态度;他们尤其不能理解的是,自己生下来的孩子自己养活,政府为什么还要干预!
  看来,要扭转陕北地区的贫穷落后面貌,抓住这一个恶性循环,也是一个关键。
  通过这次实际考察,黑寿山对如何解决陕北地区的农业问题,虽然说不上是胸有成竹,但也可以说是有几分把握了。他在回程的路上,已经盘算开了,准备回去后,以解决两个恶性循环为重点,写一份考察报告,提交市委常委会讨论,如果常委们同意的话,就将这个考察报告,以市委文件的形式,下发各市直单位、各县委县政府讨论,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召开一次市、县、乡三级干部会议,着手部署,着手行动。
  关于工业问题,黑寿山眼下还来不及考虑。“无工不富”,陕北高原的经济发展,最终的决战当然还在工业,有那么一天,工业的生产总值超过了农业生产总值,那就是一个讯号,标志着这里的经济开始呈现出腾飞势头。可是眼下,主要的精力还得放在农业上,先得解决五百万人的吃饭问题,长期以来欠的债太多了,积重难返,所以事情得一步一步地来。
  在考察的日子里,黑寿山在一个偏僻的深山里,恰好遇到了一批勘察队员。勘察队队长、一个矮矮胖胖的关中人向他小声透露了一个秘密。陕北高原厚厚的黄土层下面,是一个大煤海,其厚度在一米至几十米不等,这样大的煤海,这样厚的煤层,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这个煤海,自北向南,呈倾斜状态,它与中国的煤都——山西的大煤田相连,不过在山西的部分,距地面较浅,随后就越倾斜越深,一直到陕西的关中平原边缘,随着海拔的降低,才进入地表浅层,形成现在的铜川煤矿。因此,陕北大煤田的开发,将会给这里的经济,带来巨大的影响。与煤海相依相伴而生的,是几块蕴藏量丰富的油田和油气田。勘察队长认为,这些煤田和油气田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一亿五千万年以前的侏罗纪时代,那时陕北高原还是一块古木参天的林海,这时,从昆仑山方向吹来的黄尘,在这里堆积成一块黄上高原,从而将那些树木埋在了地下,形成了现在的丰富矿藏资源。勘察队长说,这个秘密目前还在进一步勘探,还没有向新闻界公开,属于高度保密状态,但是,他事先向市委书记同志透露一下,以便让这位地方首长,为即将到来的大开发做好精神上的准备。
  这个消息令黑寿山欣喜若狂。当然在表面上,他是不会露出这一点的。他看望了勘察队的全体队员,并嘱咐当地政府,要安排好他们的衣食住行,要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一切方便,随后,就和队长握手告别了。坐在车上,他仍然很兴奋,一面为自己亲爱的故乡而自豪,另一方面,他明白适逢天时地利人和,对于陕北高原来说,一个经济腾飞的黄金时代就要到来了。
  到交口河造纸厂歇脚,仅仅是出于一种偶然。他听秘书说,这里有一家市属的工厂,于是提出到这里看看。他有些累,想在这里歇一歇,轻松一下,他明白,一回到肤施城,这只驾辕的老马,就塞进套子里了,那他就得昏天黑地地忙碌了。他毕竟当了大半辈子领导了,有这方面的体会。
  交口河造纸厂的领导,见新任市委书记同志,突然大驾光临,有些吃惊。按照常规,这样的视察,得先由市委办公室提前三至五天,电话招呼一下,以便让该厂在这几天,准备汇报材料,搜集数据,以应付领导同志的检查。类似这种不打招呼的突然袭击,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这个厂子的一把手该倒霉了,领导这次是前来寻衅,找岔子;二是这家工厂的一把手,可能由于人们所不知道的关系,要受到重用了,领导来这个厂子仅仅是向四周放一个讯号。当然,通常,前者的可能性居多。交口河造纸厂的领导,心想自己和这位手握着生杀大权的人物素不相识,也不会有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推荐他的,因此迅速排除了第二种可能。于是他面带笑容,先提出汇报工作,目的是想试探试探黑寿山的口气。
  黑寿山给他们吃了一个定心丸。他告诉厂领导,他来造纸厂,纯粹是路经,没有别的意思。厂领导听了,还是半信半疑。
  汇报总是要进行的,这是规矩。在车间里视察了一番后,黑寿山便回到会议室,听取汇报。
  黑寿山兴趣不大地听完了交口河造纸厂的工作汇报。汇报结束,在七零八落的掌声之中,在厂领导的一再请求下,黑寿山从宏观方面,作了几点指示。他要大家认真地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领会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特别是要记住“全党应当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渠道来”这句话,并且为即将到来的改革开放,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对于交口河造纸厂,黑寿山认为,目前市委的工作重点是农业,但是不久就将转向工业,所以市属的各家工厂,目前情况下,要对自己管理的企业进行研究,寻找增加效益,搞好搞活的办法。至于交口河造纸厂,他觉得,这种原材料来源不足、技术力量薄弱、设备原始的中小企业,是否应当考虑转产问题,比如改为化工厂、化肥厂或者石油裂化炼油厂。当然,这只是他个人的设想,不一定对,但是,作为一个工厂的领导人来说,应当有这个思想准备、有一定战略眼光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