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我的丁一之旅

作者:史铁生




  “够不够的你问我干吗?我又不知道。”丁一有些敏感。
  “哦对不起,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想啊,要维系一个多元的爱情,那样,是不是就够了?”
  “我不懂你什么意思。”
  “你看啊,”秦汉顺手把桌面上的两只酒杯推到一起,“两个人,构成几个关系?一个。”然后他又推过来一只酒杯,问:“再增加一个呢?”
  “怎么啦?”丁一傻呆呆地盯着那三只酒杯。
  “酒杯增加一个,关系却不止增加了一个。”
  丁一还是没懂。
  “三个人,构成几个关系?”
  “噢——我懂了,你是说那两个女人也得,相爱?”
  秦汉喝一口酒,冲丁一翘翘拇指:“当然啦,再多几个也有可能。”
  “那他们,我是说诗人和他的两个女人,是这样吗?”
  “不这样,早晚就还是个荒岛。”
  “哇——!真有这样的事吗?”丁一由衷地赞叹,由衷地感到欣慰、鼓舞。我却注意到秦汉话中有话,便又问:“你说‘再多几个也有可能’,这话啥意思?”
  “既然可以多,为什么不再多些?”
  “是呀,”丁一说:“为什么不可以多些、再多些呢?”
  秦汉说:“你问谁?”
  “当然问你呀?”
  “我怎么知道?”
  “萨说这话是你说的呀?你说,既然爱情是这人间最最美好的事物,照理说就该让她扩大,怎么倒是要尽量地缩小呢?”
  “对,是我说的,怎么啦?你找到答案了?”
  丁一瞠目,语塞,速冻般僵在那儿。
  我亦不免慨叹连连:刚才我还说他丁一呢——你没听见,是因为你不愿意听见。现在看来,这逻辑还可延伸:你想听见你就能听见,你想听见什么你就能听见什么。只要你想,你就能把(秦汉的)一个疑问句,听成一种怂恿,甚至于听成一句号召。
  “好吧好吧,”丁一无奈地摇摇头,“那你说,‘丹青岛’怎么了?”
  “诗人和他的女人们……不不,这样说会让他们愤怒的,他们一向强调平等,所以只能说:他们仨。他们仨远避尘嚣,离开大陆,在南方一个小小的海岛上建立了他们的非凡之家,读书吟诗为乐,养蛇养蝎为生,再种些瓜菜自用。海岛上有的是荒地,种什么都行;海水中有的是小鱼小虾,以及各种浮游生物,养什么也都不是件很难的事。全蝎是味药材,蛇肉、蛇胆也都是药材,蛇皮的用处就更多了,这些东西有人来定期收购,同时给他们带来日用品。‘丹青岛’上的人们相信,活着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物质,够了才是富有。他们立志要过一种与这尘世大不相同的生活,享受朴素,享受智慧,享受爱情,就像有位大哲学家说的:‘诗意地栖居’……是呀,这不是诗吗?这才是诗。否则你说,什么是诗呢?”
  “那,现在呢,他们?”
  “我说的就是现在。”
  “还有呢?”
  “我就知道这么多。”
  “唔——,简直不敢相信!”丁一赞叹不已。
  丁一又问:“你认识他们?”
  “我认识的人,认识他们。”
  我看秦汉这话里又有伏笔,但丁一已然兴奋得快要跳起来了:“了不起,了不起!真是这样的话,那可真是了不起!”
  “是呀,”秦汉说:“如果只是这样的话。”
  “你啥意思?”
  “但是他们,我是说‘丹青岛’,并没能回答我的问题。”
  “你的什么问题?”
  “如果可以多,为什么不可以再多?”
  “我还是听不出这跟‘诗人岛’有何相干?”
  “人的欲望我了解。”
  “诗人到底是谁?”
  “你又问他是谁。我告诉你:谁也一样。”
  “那,”丁一说:“我看这也没有什么不好嘛。”
  “对,甚至很好,但这是戏剧!”
  “戏剧?可你刚才说是真的呀,你不是又跟我玩什么花活吧?”
  “是真的,但只能是戏剧。”秦汉说:“戏剧的要领你应该知道。”
  “我不知道你是怎么说。”
  “有限的——用你们的话说就是‘约定的’——时间,有限空间,有限的人物,和有限权力。”
  “权力?”丁一笑道:“这我怕你是文不对题了,我们的戏剧恰恰是要放逐权力!”
  “那么敞开——就像你说的‘互相的心魂敞开’,难道不意味着一种权力?你把自己交出去,好,你把自己交给谁谁就获得了一种权力。进而,你把自己交给了谁,你也就是在向谁要求着同样的权力。所以我看依问得对,这肯定不会助长出权力吗?”
  丁一:“我简直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秦汉:“那好,等你听能懂的时候再说吧。”
  丁一:“比如说‘丹青岛’,让你反感吗?”
  秦汉:“我只是说,他们没能回答我的问题。”
  丁一:“要是你,你咋办?”
  秦汉:“我想还是依说得对,但愿它永远只是一个理想吧,美丽无比的理想。”
  
  132标题释义
  
  关于“我的丁一之旅”还可以有一种理解,即我途经某史,因闻“丹青岛的传说”而有的一境梦景。
  “丹青岛的传说”流布甚广,版本繁杂,谁也分辩不清哪是谣言,哪是实情。而对于诗人和两位画家的行径,则又是众评纷纭,褒贬不一。就像所有难于考查的历史,虽必有其唯一的实情,但却只有种种猜想在确凿地流传。
  这是历史的特点,是一切复杂事件的特点。
  复杂事件,难免都会演化成一种寓言:如是我闻即如是我思,如是我思即如是我愿,反过来也是一样。总而言之,你听不见是因为你不想听见,而你想听见的,你都能从那些复杂的事件里听见。
  因而,确凿的流传很可能比唯一的实情更要紧——条条暗流,和种种猜想,才造就这个真确的人间。所以有时我真是搞不清楚,是我途经某史而有了“丁一之旅”呢?还是我途经丁一才有了某史之梦,才有了这一篇聊且比附为“回忆录”的东西?
  
  133姑父走了
  
  有天依打电话来,问丁一知不知道姑父家搬到哪儿去了。
  丁一一愣:“姑父搬家了?”
  “怎么,你不知道?”
  “啥时候的事?”
  “我怎么知道?”
  “你听谁说?”
  “我去看他,可那个院子已经没了,现在是一家餐馆。”
  “真的假的?”
  “废话,我骗你?”
  丁一这才想起,不见姑父已经很久。自打丁一家搬离了那条小街,我们去看过一回姑父,到现在也有一年多了。
  “依,下午你有空儿吗?”
  “四点,四点钟行吗?”
  “好,四点,我在那街口上等你。”
  四点之前丁一到了约定地点,依已经先到那儿了。那条街的大模样还没变,只是街口和路边多了些汽车。走进去,远远就看见了一面招展的酒旗,走近了才看清旗上的字:酒香不怕巷子深。
  依停步说:“就这儿。”
  丁一上下打量,又前后左右地查对。
  “对吗?”依问。
  丁一默默地点头。
  “不会错?”
  “再往前十几米,对面儿,就是我出生的地方了。”
  丁一所指的地方已是一片废墟,几辆农村来的马车正在那儿装运废砖瓦。
  两个人便找了个不碍事的墙根站下,愣愣地望着那家餐馆。果然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太阳还挺高呢,食客已然络绎不绝;花枝招展的礼仪小姐站立门旁,“欢迎光临,欢迎惠顾”地不断点头鞠躬。
  “咱就这么愣着?”依说。
  丁一便走上前去询问:“请问,贵店开张有多久了?”
  “欢迎光临。”一个小姐说:“今天是本店周年庆典,所有消费一律八折。”
  “请问您知不知道,原来住这儿的那家人搬哪儿去了?”
  “对不起,我才来不久。”
  “你们老板在吗?”
  “老板在总店。”
  “有电话吗?”
  “对不起,您用餐吗?”
  丁一返身回来,点上支烟。
  “嘘——,你不说你戒了吗?”
  丁一忙又把烟掐掉。
  这时候,不远处的一个院门里晃晃悠悠地走出来个老头。丁一“咳”了一声,意思是我咋这么笨呢!便赶忙迎过去。
  “福爷您好!”
  福爷眯缝起眼睛瞅丁一。
  “怎么,您不认识我了?”
  “您,您是……噢你呀,丁家的二小子吧?”
  “丁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